現代研究 | 針灸大成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類別】衝脈、足少陰之會。 【釋名】 注,氣血輸注處,指腧穴。穴處中腹與陰交交會。故名。 【位置】 下腹部臍下1寸(陰交)旁開5分處。
- 《針灸甲乙經》:「在肓俞下五分」,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一寸」;
- 《循經考穴編》:「與陰交平」。
【解剖】 - 肌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腹直肌(深層為小腸)。
- 神經:第十肋間神經。
- 血管:腹壁下動、靜脈肌支。
【操作】 直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理腸、通便。 - 古典:腹痛、小腹熱、大便難、腹瀉、腰脊痛、月經不調、小便淋澀。
【配穴】
頁首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