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 | 針灸大成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類別】原穴。 【釋名】 腕背屬陽,淺凹為「池」,穴在腕背陷中,故名。 【位置】 .jpg) 神門、大陵、太淵、陽池、陽溪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 .jpg) 陽池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 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尺側緣凹陷處。- 《靈樞•本輸》:「腕上陷者之中也」;
- 《循經考穴編》:「指本節直下至腕背中心兩筋間」;即腕背指伸肌腱與小指伸肌腱之間凹陷處。
【解剖】 - 肌肉:橈側為指伸肌腱,尺側為小指伸肌腱。
- 神經: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尺神經手背支、橈神經淺支。
- 血管:皮下有腕背部靜脈網,腕背動脈。
【操作】 直刺0.3∼0.5寸。艾條溫炙5∼15分鐘。 【功效】 調三焦原氣。 - 古典:頭痛、瘧疾、目赤、耳聾、耳鳴、喉痹、消渴、口乾、煩悶、頸痛、肩痛不能自舉、腕痛無力、手臂拘攣、兩手筋緊不開。
- 現代:感冒、扁桃體炎、蕁麻疹、腕背腱鞘囊腫。
【配穴】 - 暴死:心俞、陽池。
- 手臂枸攣、兩手筋緊不開:曲池、尺澤、陽池、合谷。
- 蕁麻疹:陽池、行間(均隔薑灸)。
- 腕痛:陽溪、陽池、陽谷、外關。
頁首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