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 | 天突 (國際代碼 RN22) 網路上的圖片 |
別名 | 玉戶, 天瞿 |
經絡 | 任 |
現代研究 | 針灸大成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類別】陰維、任脈之會。 【釋名】 「天」,指與天氣相通;「突」,突出,又指煙囪。穴居上胸部能通利肺氣。 【位置】 頸前正中線,胸骨上窩中央。
- 《針灸甲乙經》:「在頸結喉下二寸中央宛宛中」;
- 《備急千金要方》作「五寸」;
- 《素問•骨空論》王冰註:「缺盆兩間之中…在頸結喉下同身寸之四寸。」
【解剖】 - 肌肉:頸白線,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的左右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頭肌(深部為氣管)。紳經:鎖骨上內側神經。
- 血管: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下方在胸骨柄後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
【操作】 直刺0.1∼0.2寸後,向下方沿胸骨與氣管之間刺入0.5∼1.5寸,不能過深,也不宜向左右兩側刺,以防刺中主動脈弓等大動脈及肺。如直刺0.5寸以上可刺中氣管,針下可有硬而有輕度彈性的感覺,病人出現喉痒而欲咳嗽等現象;若刺破氣管壁,可引起劇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現象;如深刺偏後可刺中無名靜脈或主動脈弓時,針下可有柔軟而有彈性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的感覺,應即退針,并注意觀察并採取相應措施。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5∼20分鐘。 【功效】 平喘,利氣。 - 古典:咳嗽,哮喘,暴暗,喉痹,咽乾,喉痛,噎,舌下急,癭,肺癰,唾膿血,喉中熱瘡不得下食,氣哽,心痛,隱疹,頭痛,面皮赤熱,身肉盡不仁。
- 現代:支氣管炎,百口咳,咽喉炎,膈肌痙攣,神經性嘔吐,失語,咽炎,梅核氣,食管炎,食管痙攣,食管癌,單純性甲狀腺腫,聲帶疾病。
【配穴】 - 哮喘:天突、膻中。
- 氣噎:天突、關衝。
- 喑啞:天突、靈道、陰谷、復溜、豐隆、然谷。
- 冷哮:天突、列缺、乳根、中脘、足三里。
- 膈肌痙攣:天突、膈俞、內關。
- 咳嗽、哮喘:天突、膻中、尺澤。
頁首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