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穴名太溪
別名太谿、呂細
國際代碼KI3
【類別】

輸(土)穴;原穴。

【釋名】

太,意指盛大。足少陰腎經脈氣出于足底,通過然谷,泄成大溪,動脈相應,故名。

【位置】

太谿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太谿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 《靈樞‧本輸》:「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
  • 《醫學入門》:「內踝後五分」;
  • 《循經考穴編》:「踝骨尖平」。

【解剖】

  • 肌肉:前方為脛骨後肌腱和趾長屈肌腱,後方為跟腱和跖肌腱;深層為拇長屈肌。
  • 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 血管:脛後動、靜脈。

【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益腎、降火。

  • 古典: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腹脹、心痛、喘息、嘔吐、咳逆、胸脅支滿、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消渴、霍亂、泄出不知、寒厥、足熱、牙痛、遺精、遺尿、尿有餘瀝、月經不調、帶下,陰股內濕痒生瘡、乳癰、鼻衄、足腫、足底痛。
  • 現代:慢性咽喉炎、眩暈、腎炎、尿路感染、失眠、神經衰弱、腎虛牙痛、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足底痛。

【配穴】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