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穴名液門
別名腋門, 掖門
國際代碼TE2
bubble_chart 類別

滎(水)穴。

bubble_chart 釋名

穴在掌背尺側旁第4~5指頭縫處,握拳時此處若人之臂腋,又分列兩側如門,故名。古代亦稱宮中旁門為掖門。液、腋、掖三字同音通用。(《靈樞》、《素問》王冰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作「液」,《針灸甲乙經》作「腋」,《黃帝內經太素》、《千金要方》作「掖」)。

bubble_chart 位置

液門穴位 (改編自《經絡與穴道》)
在手背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微握拳取之。
  • 靈樞本輸》:「小指次指之間也」;
  • 醫學入門》:「小指、次指本節前陷中」;
  • 《循經考穴編》:「手無名、小指本節前歧縫尖陷中」。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第四蚓狀肌、第三骨間背側肌。
  • 神經:指背神經。
  • 血管:指背動脈。

bubble_chart 操作

直刺0.3~0.5寸,或斜向掌骨間刺入0.5~1寸,艾條溫灸5~15分鐘。

bubble_chart 功效

泄熱、聰耳。

  • 古典:熱病汗不出、頭痛、驚悸、瘧、耳聾鳴、項痛、牙痛、耳痛、咽中如息肉狀、咽外腫、喉痛、目赤澀、肘臂痛、手背紅腫、五指拘攣、腕中無力、四肢浮腫、臂不得舉、善驚、妄言、狂疾。
  • 現代︰癔病、中耳炎、掌指關節痛。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
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