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肉桂
別名桂皮
科屬樟科
類別溫裡
【品種來源】

本品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樹皮。主產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多于秋季剝取,刮去栓皮、陰乾。因剝取部位及品質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種規格,常見的有企邊桂、板桂、油板桂、桂通等。生用。

【性狀】

肉桂植株 (沈藥子攝)

常綠喬木,高12~17m。樹皮灰褐色,老樹皮厚達13mm,一年生枝條圓柱形,黑褐色,當年生枝條多少四棱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頂芽小,密被灰黃色絨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6(~34)cm,寬4~5(~9.5)cm,先端稍急尖,基部急尖,革質,邊緣軟骨質,內卷,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淡綠色,疏被黃色短絨毛,離基三出脈,側脈近對生,橫脈近平行﹔葉柄粗壯,被黃色短絨毛。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8~16cm,三級分枝,分枝末端為3花的聚傘花序﹔花被內外兩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筒倒錐形,裂片卵狀長圓形﹔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一、二輪雄蕊藥室4室均內向,上2室較小,第三輪雄蕊在花絲上方1/3處有一對圓狀腎形腺體,藥室4,上2室小,外側向,下2室外向,內輪為3枚退化雄蕊,先端箭頭狀正三角形﹔子房卵球形,無毛,花柱纖細,柱頭小。漿果核果橢圓形,成熟時黑紫色﹔果托淺杯狀,邊緣平截或略具齒裂。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性味歸經】

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

【功效】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主治】

  1. 用於腎陽衰弱的陽痿宮冷,虛喘心悸等。本品甘熱助陽補火,為治命門火衰之要藥。常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的陽痿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多與附子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腎氣丸右歸飲。若治下元虛衰,虛陽上浮的面赤、虛喘、汗出、心悸、失眠、脈微弱者,可用本品以引火歸原,常與山茱萸五味子人參牡蠣等同用。
  2. 用於心腹冷癰,寒疝作痛等。本品甘熱助陽以補虛,辛熱散寒以止痛。治寒邪內侵或脾胃虛寒的脘腹冷痛,可單用研末,酒煎服,或與乾薑高良薑蓽茇等同用。治脾腎陽虛的腹癰嘔吐、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常與附子人參乾薑等同用,如桂附理中丸。治寒疝腹痛,多與吳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 用於寒痹腰痛、胸痹、陰疽。本辛散溫通,能通行氣血經脈、散寒止痛。治風寒濕痹,尤以治寒痹腰痛,本品頗為常用,多與獨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獨活寄生湯。治胸陽不振,寒邪內侵的胸痹心痛,可與附子乾薑川椒等同用。治陽虛寒凝之陰疽,亦取本品甘熱助陽以補虛,辛熱散寒以通脈,可與鹿角膠炮薑麻黃等同用,如陽和湯
  4. 用於閉經,痛經。本品辛行溫通力強,溫經通脈功勝,故可用治衝任虛寒,寒凝血滯的閉經、痛經等證,可與當歸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湯
  5. 此外,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者,在補氣益血方中,適加肉桂,能鼓舞氣血生長。

【文獻別錄】

  1. 《別錄》:「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冷,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齄,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
  2. 《本草求真》:「大補命門相火,益陽治陰。凡沉寒痼冷、營衛風寒、陽虛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結氣、脾虛惡食、濕盛泄瀉、血脈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腫痛,因寒因滯而得者,用此治無不效。」

【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後下或局服;研末沖服,每次1~2g。

【注意禁忌】

畏赤石脂。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稱桂皮油或肉桂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此外,尚含粘液質、鞣質等。

  • 本品有擴張血管、促進血循環、增加冠脈及腦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等作用。在體外,其甲醇提取物及桂皮醛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酶作用。
  • 桂皮油、桂皮醛、肉桂酸鈉具有鎮靜、鎮痛、解熱、抗驚厥等作用。
  • 桂皮油對胃粘膜有緩和的刺激作用,並通過刺激嗅覺反射性地促進胃機能,能促進腸運動,使消化道分泌增加、增強消化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
  • 桂皮油可引起子宮充血。
  • 桂皮油對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有抑制作用。桂皮的乙醚、醇及水浸出液對多種致病性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