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黃汗
【概念】

黃汗是指汗出色黃而染衣的症狀,《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謂:「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後世醫家往往將黃汗混同於身目發黃的黃疸,如《證因脈治.黃疸論》說:「黃汗之症,眼白黃,面皮黃,汗出染衣,如黃柏汁。」《醫學心悟》進一步肯定說:「出汗染衣,名曰黃汗,皆陽黃之類也。」肯定黃汗是陽黃的一種。但實際上黃汗與黃疸不盡相同,黃汗可以是陽黃的症狀之一,同身目發黃并見;也可以僅汗出染衣而黃如柏汁,而身目並不發黃。本文所述的黃汗主要指後者,至於黃汗且又身目發黃的黃疸,另見專條。

【辨證分析】

  1. 營衛壅閉︰汗出如黃柏汁,發熱,身腫困重,皮中如有蟲行,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沉。多由身熱汗出,衛虛營鬱,熱與水搏;或遇雨淋,或以冷水洗浴,使肌膚閉鬱,營衛為之壅遏。故見發熱、身腫、困重、皮中如有蟲行;水氣內停,則氣不化濕,津不上承而口渴,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治宜宣通鬱滯,調和營衛,方用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2. 濕熱蘊積︰汗出色黃,發熱,身微腫,脅痛,納呆,口苦,溲赤,舌苔黃膩,脈弦滑。多由外感濕熱之邪,或因內濕日久,鬱而化熱,濕熱蘊積,熏蒸脾胃,故見汗出而黃、發熱、口苦、脅痛、納呆、溲赤、苔黃、脈弦滑等濕熱表現,即《醫宗金鑒》所謂:"黃汗微腫皆濕熱"。治宜清熱利濕,方用加味玉屏風散加減。
以上二證,一為汗出入水,營衛壅閉所致,一為濕熱內蘊,熏蒸脾胃而成。一在肌膚之表,一緣脾濕內蘊,前者宜調營衛以祛表濕,後者宜清濕熱,營衛通,濕熱除,則黃汗自癒。但臨床上亦有僅汗出染衣而黃,別無他症者,可選用蔓菁散治療。

【文獻別錄】

  1.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2. 《證因脈治.黃疸論》:「黃汗之脈,洪大者愈易,細澀者瘥難。」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