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小便不通
別名不得小便、胞痹、閉癃、癃㿉、小水不通、溺溲不通
【概念】

小便不通,指小便排出困難,嚴重者尿液點滴難出。

本症在古籍中名稱不一。《素問.宣明五氣論》稱「癃」,《素問.至真要大論》稱「不得小便」,《素問.五常政大論。稱「癃閉」,《素問.痹論》稱「胞痹」。《靈樞.經脈》稱「閉癃」,《靈樞.本輸》篇稱「閉癃」、「溺閉」、「溺癃」,《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稱「癃㿉」、「㿉癃」。《景岳全書.癃閉論證》稱「小水不通」。《壽世保元》稱「溺溲不通」。

本症與小便不利和小便疼痛應注意區別。小便不利為尿量少而不暢;小便疼痛指小便時尿道疼痛感。

【現代研究】

西醫學認為健康成人每24小時排尿量在1000~2000ml之間,24小時內尿量少于400ml稱少尿,24小時內尿量少于l00ml或完全無尿者稱為無尿(或尿閉)。如神經性尿閉、膀胱括約肌痙攣、尿路結石、尿路腫瘤、尿道狹窄、前列腺增生及尿毒症等多種原因所引起的尿瀦留、無尿症均屬「癃閉」範疇。

尿滯留的重要原因為膀胱頸、前列腺包膜和腺體、尿道均有腎上腺α受體,該受體突然興奮,使前列腺包膜中平滑肌組織張力劇增,從而使尿道受阻,因此臨床用酚妥拉明等「受體阻滯劑治療尿滯留有一定療效。此外,5-氟尿嘧啶、克念菌素等用於治療前列腺增生肥大引起尿瀦留,一葉秋鹼對神經性尿瀦留療效顯著。

對前列腺肥大等引起的尿滯留,多採用導尿法,以緩其急。

【辨證分析】

  1. 下焦濕熱︰小便不通,常伴尿痛、尿頻、尿急,可有小便灼熱感,兼見口苦,渴不欲飲,大便不暢,舌質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病在下焦,《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濕熱阻滯牓胱或移熱於膀胱,濕熱互結,膀胱氣化失調,致小便不通。從下焦入手,治以清利濕熱,通利小便,方選八正散
  2. 外感風寒︰小便不通,胸悶,咳嗽氣急,呼吸不暢,大便秘結,舌質紅或淡紅,苔白或薄黃,脈濡數。病本於上焦,而症現於下焦,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失肅,水道通調不利,累及下焦而出現小便不通。鑒別點是:下焦濕熱者小便短黃,尿時灼熱疼痛感,肺氣壅滯者尿黃不甚,一般無灼熱感;下焦濕熱者主要表現下焦症狀,肺氣壅滯者則上下症狀俱現;下焦濕熱者見濕熱內蘊之象,肺氣壅滯者具氣滯表現。治療時,則宜下病上取,以提壺揭蓋法。如取嚏而探吐以開啟肺氣,日久釀熱者予清肺飲酌加通利小便之品。
  3. 中氣虛弱︰排尿困難,身疲氣短,納食減少,脘腹脹悶,小腹墜脹,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沉弱。因脾氣素虛,或勞倦傷脾,或飲食不調耗傷中氣,氣虛乏力則無力排尿;治以補中益氣,通利小便,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
  4. 腎氣不足︰小便排出無力,尿意頻頻又排尿困難,腰膝痠痛,四末不溫,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而尺弱。病在腎,可因久病損傷腎陽,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或因縱慾傷腎,腎氣不化排尿無力。鑒別要點為:中氣不足者常見脾運不健和中氣下陷的表現,排尿困難時發時止,時輕時重,每因過度傷氣而加重或誘發;腎氣不足者多見腎陽虧虛之象,腎虛失約尿意頻頻與排尿無力小便不通並見。宜溫陽益氣,補腎利尿,方用《濟生》腎氣丸化裁。
  5. 肝氣鬱結︰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鬱結,多煩善怒,兩脇不舒,夜寐不安,多夢,口苦吞酸,舌紅苔薄黃,脈弦。本證由於情志失調,肝失調達,疏泄不利而小便不通,具肝氣鬱結之見症。治宜疏肝理氣,通利小便,方選沉香散或合柴胡疏肝散加減。
  6. 瘀血︰尿液不能排出,或時通時閉,小腹脹滿疼痛,舌質紫暗可見瘀點,苔白或微黃,脈澀。屬實證,因瘀血成塊阻塞所致。瘀血者,可因跌打損傷、氣滯血瘀、血熱煎熬成瘀等多種原因引起。小便不通主要表現為小腹脹閉、疼痛不移、或見腹中腫塊,舌紫暗有瘀點,脈澀等見症。治以行瘀散結、通利水道,方選代抵當丸加減。
中醫用外治法治療癃閉證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備急千金要方.膀胱腑》中已有記載。書回: 「胞囊者,腎膀胱候也,儲津液并尿。若臟中熱病者,胞澀,小便不通,…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內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便愈。」這是最早用導尿術治療小便不通的記載。明代醫籍也記載了許多外治通利的方法,如《景岳全書.癃閉》中就有介紹了三種通尿的方法。

朱丹溪開創運用探吐法來治療小便不通,他將探吐法的運用譬之若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開其上竅,則下竅必利,此即「提壺揭蓋」 之法。

【文獻別錄】

  1. 《丹溪心法.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氣虛用參、耆、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參、耆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後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後吐。已上皆用探吐。若瘀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下,蓋氣承載其水也。有實熱者當利之,砂糖湯調牽牛末二三分,或山梔之類。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
  2. 《辨證錄.小便不通門》:「人有小便不通,點滴不能出,急悶欲死,心煩意躁,口渴索飲,飲而愈急,人以為小腸之熱極也,誰知是心火之亢極乎。夫心與小腸為表裡,小腸熱極而癃閉,乃熱在心而癃閉也。蓋小腸之能開合者,全責之心腎之氣相通也。今心火亢熱,則清氣不交於小腸,惟烈火之相迫,小腸有陽無陰,何能傳化乎?小腸既不能傳化,膀胱何能代小腸以傳化邪?況心腎之氣既不入小腸,亦何能入於膀胱,以傳化夫水哉。治法瀉心中之火,兼利其膀胱,即心腎氣通,小便亦通矣。」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