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導覽
症狀陽萎
別名陰萎、陽事不舉
【概念】

陽萎或稱陽痿,又稱陰萎。男性未過「八八」天癸未盡之年,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或堅而不持久,致使不能進行性交者,稱陽萎。

《內經》中的《陰陽應象大論》、《五常政大論》、《邪氣臟府病形》等篇,以及《諸病源候論》等書稱為「陰萎」。《內經.經筋》篇稱「陰器不用」、「不起」。《和劑局方》稱「陽事不舉」。《景岳全書》稱為「陽萎」。若因年老性機能減退,如《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年六十,陰痿」,則為正常生理現象,不屬病態。

《痿論》云:「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謂:「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入房太甚則宗筋弛縱,發為陰痿」,又將陰痿稱為筋痿。但筋痿是因「肝氣熱…筋膜乾則筋急而攣」所致,包括的範圍較廣。筋痿可以包括陰萎,故二者不相等同。

陽萎與早泄不同,早泄是欲同房時,陽莖能勃起,但因過早射精,射精之後因陰莖萎軟不能進行正常性交。而陽萎是欲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二者病情此較,早泄較輕而陽萎重。陽萎是一切性機能減退疾病中,病情較重的一種,遺精、早泄等疾病日久不癒,進一步發展均可導致陽萎的發生。

【辨證分析】

  1. 元陽不足︰陽萎,陰冷,腰痛,膝軟,耳鳴,脫髮,牙齒鬆動,畏寒肢冷,形體瘦弱,短氣乏力,頭暈目眩,面色㿠白,舌淡胖潤或有齒痕,脈沉細尺弱。元陽又稱真陽。近世多認為命門之火即真陽(《腎的研究》)。「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人,其病證與腎陽不足病證多屬一致…可以認為命門火就是腎陽」(《中醫學基礎》)。故元陽、真陽、命門火、腎陽實際上可以認為是同義詞。元陽不足亦即真陽不足、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類經圖翼》:「命門與腎,本同一氣。」腎主二陰,《諸病源候論.虛勞陰萎候》謂:「腎虛不能榮於陰器,故萎弱」,此所謂腎虛不足多指腎陽不足,亦即命門火衰,《醫貫》所謂:「陽事先萎者,命門火衰也。」《景岳全書.雜證謨》也認為:「凡男子陽萎不起多由命門火衰,…火衰十居七八,而火盛者僅有之耳。」故元陽不足陽萎可見腎陽不足的表現(腰痛膝軟、耳鳴、脫髮、牙齒鬆動、畏寒、肢冷、短氣、舌淡、脈沉)。其原因,或由於色慾過度,房室不節;或由於稟賦素弱,先天不足,而復犯房室乏禁或由於少年頻犯手淫,斫傷腎氣所致。治療當以溫補腎陽為主,方用右歸丸贊育丹等加減。然此證雖為命門火衰不足之證,但必因精傷於前,腎陰亦為之不足。《景岳全書》:「精盛則陽強,精衰則陽痿」,所以嚴格地說,該證實為陰陽俱不足之證,不過以陽虛表現為主罷了。治療時只宜溫補而切忌燥熱,燥熱之劑雖可暫獲一時之效,但其耗傷精血陰液,後果不佳。治療時溫補之中必兼用養陰填精補血之品,所謂「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即是此意。故《臨案指南醫案》謂:「蓋因陽氣既傷,真陰必損,若純乎剛熱燥澀之補,必有偏勝之害,每兼血肉溫潤之品緩調之。」
  2. 心脾兩虛︰若心脾氣虛,則心悸,短氣,自汗,面色萎黃,形體瘦弱,神疲乏力,飲食減少,脘脹,便溏,舌淡,脈細;若心脾血虛,則心悸,怔忡,易驚,多夢,失眠,面色㿠白,形瘦神疲,舌淡,脈細。但一般臨床所見,多為心脾氣血兩虛之證。乃心脾氣血不足,由於用心過度,思慮積久,耗傷心脾所致。《內經‧陰陽別論》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即指此而言。心之氣血不足,則表現為心悸、氣短、自汗、多夢、健忘等症狀,脾氣不足則面色㿠白不華、身體倦怠乏力、消瘦、納呆、便溏、唇淡、舌白、脈細。心脾氣血既虛,後天化源不足,則先天腎氣不充,腎之精氣衰減,則腎陽無以溫煦,故陽萎之症作。此時治療宜補益心脾,若使中焦脾胃氣盛,後天化源充足,則心血充、腎氣盛,陽事亦興。方用歸脾湯大補元煎等加減。
  3. 驚恐傷腎︰怵惕不寧,多疑易驚,精神不振,失眠多夢,平時陰莖尚能勃起,但每同房時則焦慮不安,反致陽萎不舉,舌脈往往正常。乃卒遭驚恐,《內經.金匱真言論》所謂「恐傷腎」,《內經知要》注云:「恐則陽痿」,《本神篇》又謂:「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類經》注云:「痿者,陽痿之痿」。初病往往無腎氣不足之症,病久則見骨痠、肢冷、遺精等虛損不足之症,進一步發展可為元陽不足之陽萎證。因為病由驚恐所得,故怵惕不寧,心悸不安,每同房時則疑慮重重,遂致陽萎不舉。治療應安神定志,方用定志丸加減。
  4. 濕熱下注︰陽萎而兼陰部潮濕或癢痛,小便短赤,舌苔黃或厚,脈弦或數。其人素體肥胖多濕,加之飲食厚味,或嗜飲醇酒,致使陽明濕熱內蘊,「陽明虛則宗筋縱」(《痿論》),不但陽萎不舉,下肢也沉重痠軟,或兼陰部出汗,癢痛,小便黃赤,舌苔黃,脈弦等下焦濕熱症狀。治宜清熱勝濕,方用柴胡勝濕湯龍膽瀉肝湯加減。
陽萎一症虛證居多而實證為少,實證易治而虛證難癒。虛證之中又以下焦元陽不足之陽萎為多,治宜溫補腎陽,兼用養陰填精補血之品,以緩圖功,方能取效。至於積思日久,精血內耗,導致心脾兩虛之陽萎證,則當補益心脾。濕熱下注之實證,清泄濕熱之劑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否則易發生涼遏冰伏、陰寒內盛之弊。近世多用蟲類藥物治療虛證之陽萎,如蛛蜂丸等,療效尚屬滿意。

【文獻別錄】

  1. 《慎齋遺書.陽痿》:「一人二十七八,奇貪鰥居,鬱鬱不樂,遂成痿證,終年不舉。溫補之藥不絕,而病日甚,火升於頭,不可俯,清之降之皆不效,服建中湯稍安。一日讀本草,見蒺藜名一旱草,得火氣而生,能通人身真陽,解心經之火鬱。因用斤餘,炒香,去刺為末,五日效,月餘諸證皆癒。」
  2. 《沈氏尊生書.前陰後陰病源流》:「失志之人,抑鬱傷肝,肝木不能疏達,亦致陰痿不起。宜達鬱湯:升麻、柴胡、川芎、香附、刺蒺藜、桑皮、橘葉,加菖蒲、遠志、枸子、菟絲子。」
  3. 《古今醫案按.陽痿》:「一少年新婚,欲交媾,女子阻之,乃逆其意,遂陰痿不舉者五七日。」
  4. 陳玉梅:"抗痿靈"治療陽痿737例療效觀察。(中醫雜誌):方用蜈蚣15克、當歸、白芍、甘草各60克,研粉,共分40包,每次半包至一包,早晚空腹白酒或黃酒送服,15天為一療程。半年內治癒655例,占88.9%;好轉77例,占10.4%:無效5例,占0.7%。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