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崩漏
【概念】

崩漏是指婦女不規則的陰道出血而言。《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說:「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謂之漏下,」「忽然崩下,謂之崩中。」崩與漏的臨床表現雖然不同,但病因相同,且在病機發展的過程中,常可互相轉化。如崩勢稍緩,可變成漏;若久漏不止,亦能成崩。如《濟生方》云:「崩漏之疾,本乎一證。輕者謂之漏下,甚者謂之崩中。」更由於本症出血量時多時少,常不固定,因此崩之與漏,不易截然劃分,所以在臨床上常是崩漏并稱。

崩漏是多種婦科疾病所表現的共有症狀,如:衝任失調性子宮出血、月經過多、五色帶、胎漏、產後血暈、惡露不絕、癥瘕等所出現的陰道出血,都屬崩漏範疇。近代之論崩漏,多趨向於衝任失調性陰道出血。

【辨證分析】

  1. 腎陰虛︰陰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血色鮮紅,或紫紅,質稠,偶有血塊,腰痠肢軟,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乾不欲飲。舌質紅或淡(血虛時),脈細數。多因素體陰虛,或因早婚、房勞、多產損傷腎陰,以致虛火內動,衝任失守,發生崩漏。其辨證特點是:必有血色鮮紅,質稠,脈細數等症:治宜滋補腎陰,佐以涼血止血,常用滋陰止血方,血止後可用滋腎調周方。
  2. 腎陽虛︰陰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色淡紅,質稀,無塊,或面生黃褐斑,形寒肢冷,身體較胖,腰痛。舌體胖淡,或有齒痕,脈沉弱或虛數(血虛時)。多緣於素體陽虛,或青春期腎氣不足,或因患陰虛證過服甘寒之劑,傷及腎陽,陽虛則衝任之氣不固,致成崩漏。其辨證特點是:血色淡紅,質稀,體胖,脈沉弱等候。治宜溫補腎陽,佐以益氣止血,方選溫陽止血方,血止後用溫腎調周方。
  3. 脾虛︰陰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血色淡,質稀,面色㿠浮,神倦納少,下腹脹墜,或大便不實。舌淡,脈細弱或虛數(血虛時)。以脾虛、中氣下陷為主要表現,如:面色㿠浮,神倦納少,下腹脹墜等症狀,常見於中年婦女和過勞傷氣之人。脾虛崩弱,治宜補脾益氣,兼以止血,用益氣止血方,血止後改用補脾調周方。
  4. 血瘀︰陰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經色紫黯,挾有瘀塊,小腹疼痛,拒按,瘀塊排出後則疼痛減輕。舌質紫黯或舌尖邊有瘀點,脈沉澀或弦滑(血虛或血瘀化熱時)。(但對一些出血時間長,久漏不止的患者,用辨證方藥治療無效者,盡管無上述的瘀血證侯也應考慮為瘀滯所致)。由瘀血內滯為患。瘀血不去,致使新血不得歸經,故經血淋漓不止。其症狀特點有三:
    1. 經血挾大、中、小不等之瘀血塊;
    2. 小腹疼痛、拒按,瘀塊排出後則疼痛減輕;
    3. 小量出血,日久不止,辨證用藥療效不顯著者。
    凡具上述任一特點者即可診斷為瘀證。再則本證多是在其它證候的過程中發生,它同腎陰虛、腎陽虛、脾虛崩漏顯然有別。血瘀證的治療,當活血化瘀,兼以益氣,化瘀止血力主之,待血止之後再按上述三種證候辨證施治,調整週期,因本症不是崩漏的全過程,而是崩漏過程中的某一階段。
脾虛崩漏與腎陽虛崩漏:一為陽衰,一為氣虛,但在個別人身上,可以是二者兼有,也可以由氣陷發展為陽衰。鑒於臨床上腎陽虛和脾氣虛症狀錯綜複難,常混合出現,故臨證時必須合參,治療時益氣藥與溫陽藥配台應用。兩證的共同點是:皆為虛證,無熱崩漏,一為陽虛,一為氣虛,陽與氣皆為主功能活動,所以二者都表現為衝任固守功能不足。

腎陰虛崩漏與腎陽虛崩漏:皆為虛證,但病因、病機不同。若出血多時可見數脈。但陽虛之脈數,數而無力,或脈來沉微;陰虛之數,脈數而有力,兼有細滑。在崩漏證中,數脈見於虛證尤多,故張景岳云:「脈數之病,惟損最多,愈虛則愈數,愈數則愈危,豈數皆熱病乎,若以虛數作熱數,則萬無不敗者矣。」由此可見,崩漏症見有數脈者,不能單憑其脈率來認證,必須以脈力和脈形來分證。

「崩漏」症發生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由衝任損傷,制約經血機能失常所致。如《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說:「崩中之狀,是傷損衝任之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勞傷過度,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引起衝任損傷的原因,以腎陰虛、腎陽虛、脾虛、血瘀四證為多見。其治療,一般分兩個階段,即出血階段止血治療,血止後調整週期治療。前者應注意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不可專事固澀;後者需重在補腎,因本症之由,其本在腎,但要結合求因,不能一味補腎。

【文獻別錄】

  1.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婦人經行之後,淋瀝不止,名日經漏。經血忽然大下不止,名為經崩。若其色紫雲成塊,腹脅脹痛者,屬熱瘀。若日久不止,及出血過多而無塊痛者,多係損傷任、沖二經所致。更有憂思傷脾,脾虛不能攝血者;有中氣下陷,不能固血者;有暴怒傷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臨證之時,須詳審其因,而細細辨之。虛者補之,瘀者消之,熱者清之,治之得法,自無不癒。」
  2. 《女科經綸.崩帶門》引方約之語:"血屬陰,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故七情過極,則五志亢甚,經血暴下,久而不止,謂之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復其舊。若止塞其流,不澄其源,則滔天之勢不能遏;若止澄其源,而不復其舊,則孤陽之浮無以止,不可不審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