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足趾發黑
別名脫癰
【概念】

足趾發黑,是指趾之皮膚或深及肌肉發黑的症狀。輕則深紅色,重者紫黑色,破後成潰瘍。乾者無滲水,濕者滲出污血水,疼痛劇烈,奇臭難聞。《靈樞.癰疽》稱為「脫癰」後世稱「脫疽」。

【辨證分析】

  1. 損傷瘀血︰起病突然,有明顯外傷史,根據其外傷的程度,瘀血紫黑及疼痛腫脹的情況也有輕重不同。無明顯全身症狀可辨,舌、脈正常。瘀血腫脹明顯,疼痛劇烈,由於其為壓砸損傷所致,治療應予活血祛瘀止痛為主,可將蔥炒熟搗爛熨敷之或刺放其瘀血,則疼痛、腫脹可立消其大半。
  2. 寒濕下注︰初起,輕者足趾暗紅,腫脹,發涼,疼痛,跛行。重者膚色紫黑,疼痛劇烈,手足冰冷,趺陽脈沉伏。肌膚潰爛,但流血水,氣味穢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晝夜難眠。舌淡潤,脈沉微。$寒濕下注足趾發黑與濕毒下注足趾發黑、肝腎陰虛足趾發黑!三證共同點均為足趾發黑而奇痛難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長期感受寒涼的病史,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的男性。寒濕下注者,緣由陰寒濕毒久伏於內,血脈瘀阻,故見一派寒濕表現(患肢發涼,甚者手足冰冷,膿水清稀,舌潤,脈伏)治當溫經去濕,可用陽和湯加減。濕毒下注者,緣由寒濕久蘊,濕毒內聚,血脈瘀阻不通,故潰爛濕脹,汁水清稀,患處與正常肌膚界線不清,舌苔膩,治當清利濕毒,方用四妙勇安湯加減。肝腎陰虛者,則足趾紫黑乾枯,界線分明,舌紅,脈細,當配以大劑養陰補腎之藥物,方用左歸丸加減。
  3. 濕毒下注︰足趾及下趾皆腫痛,足趾紫黑。濕爛滲水,清稀穢臭,劇痛難忍,病損處與正常肌膚之間無明顯界線可分,重者可迅速向上蔓延,舌紅苔黃,脈沉。$寒濕下注足趾發黑與濕毒下注足趾發黑、肝腎陰虛足趾發黑!三證共同點均為足趾發黑而奇痛難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長期感受寒涼的病史,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的男性。寒濕下注者,緣由陰寒濕毒久伏於內,血脈瘀阻,故見一派寒濕表現(患肢發涼,甚者手足冰冷,膿水清稀,舌潤,脈伏)治當溫經去濕,可用陽和湯加減。濕毒下注者,緣由寒濕久蘊,濕毒內聚,血脈瘀阻不通,故潰爛濕脹,汁水清稀,患處與正常肌膚界線不清,舌苔膩,治當清利濕毒,方用四妙勇安湯加減。肝腎陰虛者,則足趾紫黑乾枯,界線分明,舌紅,脈細,當配以大劑養陰補腎之藥物,方用左歸丸加減。
  4. 肝腎陰虛︰足趾紫黑乾枯,病損處與正常肌膚界線分明,疼痛,舌紅少苔,脈細。$寒濕下注足趾發黑與濕毒下注足趾發黑、肝腎陰虛足趾發黑!三證共同點均為足趾發黑而奇痛難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長期感受寒涼的病史,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的男性。寒濕下注者,緣由陰寒濕毒久伏於內,血脈瘀阻,故見一派寒濕表現(患肢發涼,甚者手足冰冷,膿水清稀,舌潤,脈伏)治當溫經去濕,可用陽和湯加減。濕毒下注者,緣由寒濕久蘊,濕毒內聚,血脈瘀阻不通,故潰爛濕脹,汁水清稀,患處與正常肌膚界線不清,舌苔膩,治當清利濕毒,方用四妙勇安湯加減。肝腎陰虛者,則足趾紫黑乾枯,界線分明,舌紅,脈細,當配以大劑養陰補腎之藥物,方用左歸丸加減。
足趾發黑除損傷瘀血者外,寒濕、濕毒、陰虛三證多見於脫疽,或見於外傷後感染所致者。《外科證治全生集》說:「脫骨疽發於足趾,漸上至膝,色黑,痛不可忍」自《內經》之後歷代醫家,均視為外科難治之症,故內治為主,尚須配以外治,甚者割去患趾、患肢,或可根除。其患病原因,《瘍科心得集》說:「此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煿,積毒所致,或因房術澀精,丹石補藥,銷爍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枯而成‥…‥皆腎水虧涸而不能制火也。」故臨床以虛證居多,實證少見。

【文獻別錄】

  1. 《靈樞.癰疽》:「發於足指(趾),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