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風疹
別名風疙瘩、隱疹、蕁麻疹、㾦㿔
【概念】

皮膚風疹,是高出皮膚的斑丘疹,常堆累成塊,融連成片。由於本症多驟然發生或迅速退而不留任何痕跡,俗稱「風疙瘩」。

本症,《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稱為「隱疹」;《諸病源候論》則分為「白疹與赤疹」,並提出「 㿔」之稱;至唐.《千金要方》始有「風疹」之名。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又將隱疹區分為「白者為婆膜、赤者為血風」。

中醫認為本病與感受風邪關係密切: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風不可獨傷人,而又易與寒或熱相搏,客於肌膚,則起風疹。素體虛弱,或因病致氣血不足,血虛則可生風;或風邪乘虛而入,客於肌膚而發疹;內傷七情,衝任不調,營血不足,肝腎失養,生風化燥,阻於肌膚,亦可發疹;稟賦不足,不耐膏粱發性之物,導致胃腸不和,蘊濕生熱,鬱於肌膚,亦為常見的病理機制。

若疹色鮮紅如塗丹者,謂之丹痧,另列別條論述。

【現代研究】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以風團為主要表現的多數與變態反應有關的皮膚病。從發病機理上可分為兩型:

  1. 變態反應型:抗原進入身體後數秒鐘之內發生急性蕁麻疹,屬於Ⅰ型變態反應,其抗體為lgE。輸血引起的蕁麻疹屬Ⅱ型變態反應,為lgG和lgM與抗原在紅細胞膜上起反應,激活補體,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介質而引起。血清病和蕁麻疹樣血管炎與Ⅲ變態反應有關,由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形成過敏素及釋放趨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粒細胞釋放溶酶體酶等引起。部分冷性蕁麻疹也有Ⅳ型變態反應參與。
  2. 非變態反應型:一些藥物、食物、化學物、酶及組織損傷等,可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介質,引起蕁麻疹。
另外,遺傳在本病的發生中亦是重要的因素。

由於以上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透出,造成皮膚局部水腫性的損害。其臨床特點為迅速發生與消退,伴有劇烈的瘙癢,可有發熱、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發生於咽喉部者,可引起喉頭水腫與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應及時處理。由於病程與臨床表現不同,可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與丘疹狀蕁麻疹等。

〔診斷〕

根據皮疹為迅速發生和消退的風團,蕁麻疹易於診斷。

【辨證分析】

  1. 外感風熱︰皮疹呈粉紅色,堆連成片,迅速泛發於周身,局部有灼熱感,遇熱加劇,得冷緩解,或兼有風熱表證,舌質紅,苔薄黃,脈數浮。若風熱挾濕者,皮疹形似豆瓣,周邊紅暈,疹豆間有小水疱,偶見大疱,搔癢甚,抓破後有脂水滲出。為風熱之邪,鬱於肌腠,壅於皮膚而發;呈紅色或粉紅色,可迅速蔓延全身,且遇熱劇而得冷解。治宜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清熱飲;若風熱挾濕,疹豆中有小水疱者,可用祛風勝濕湯治之。
  2. 外感風寒︰皮疹為粉白色或瓷白色,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常以身體暴露部位症狀突出,遇冷加劇,得暖則緩,或兼見風寒表證,苔白,脈浮緊。為風寒之邪,鬱閉腠理,不得透達而發。其鑒別要點為:呈粉白色或瓷白色,以皮膚暴露部位明顯,遇熱輕而遇冷劇。治宜疏風散寒,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若有惡風自汗脈浮緩的表虛證者,當益氣固表而疏風,方用固衛禦風湯。
  3. 血熱︰突然起疹,色鮮紅,散在發生並迅速融合成片,搔癢甚,或先感皮膚灼熱刺癢,抓之隨起紅色或紫紅色條索狀疹塊,舌紅,苔少,脈數。多因五志化火,使血熱生風,傷及血絡所致;或內服某些藥物,藥毒侵淫,血熱壅膚而發。斑丘疹色鮮紅,或抓後隨起紅色條索狀皮疹,周身均可發生;治宜清熱涼血,消風止癢,方選消風散化裁。
  4. 血瘀︰皮疹色暗紅,每呈塊狀,多見於臀部,腰圍等容易受壓處,兼見面色晦黯,口唇色略紫紅,舌質有瘀斑,脈澀。多見於風邪未經疏泄,久鬱搏於營血,血瘀經滯引起。辨證要點為:疹色黯紅,每成塊狀,多生於身體受壓部位,治宜活血通絡,消風止癢,方選活血祛風湯或通經逐瘀湯。
  5. 腸胃積熱︰皮疹色紅發癢,如粟粒大小,或成塊連片,狀如雲頭。發病急驟,兼見胸脘不適,腹脹便秘,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有力。多因飲食失節,或吃魚蝦等食物,使腸胃積熱,內不得疏泄,外不得宣通,鬱於皮膚腠理之間而發。證見疹塊色紅,堆累成片,兼有腸胃積熱症狀。治宜通腑泄熱、疏風解表,常用方為防風通聖散
  6. 氣血兩虛︰皮疹色淡,時發時退,年長日久,出沒不已,或勞累後加重,兼見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質淡,脈沉細無力。常見於脾胃虛弱患者,每因氣血不足,復感風邪,鬱於腠理,不得透達所致。發病緩慢,疹塊色淡,日久不癒,勞累後加重,並伴有氣血兩虛的症狀。治宜養血祛風,益氣固表,常用當歸飲子加味治之。
  7. 衝任失調︰發疹與月經週期及妊娠關係密切,常在經前及經期加重,經後緩解,常伴舌紅、苔黃,脈弦數。此型多與內分泌失調有關。調理衝任。桃紅四物湯合二仙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芍各10克,熟地、白芍、當歸各20克,仙茅、仙靈脾各15克。偏腎虛加巴戟天、菟絲子、狗脊各10克;偏氣滯加香附、鬱金、木香、陳皮等;癢甚加升麻、蒼耳、地膚子、荊芥、防風等。
我國醫學認為,皮膚風疹多從「風」起。多風所致者起病急驟,內因生風所致者起病較緩。但臨證又有虛實之別。體質壯者多為實證易治,體質弱者多為虛證難癒。故臨證當結合脈證與體質情況鑒別之。

血管神經性水腫:辨證治療同急性蕁麻疹。丘疹狀蕁麻疹:參照急、慢性蕁麻疹辨證治療。

【文獻別錄】

  1. 《諸病源候論》:「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相並,則生㾦㿔,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成瘡。」「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疫隱疹。」
  2. 《外科大成.癮疹》:「癮疹者,生小粒靨於皮膚之中,憎寒發熱,遍身搔癢。經云,勞汗當風,薄為鬱,乃疿痤。熱微色赤,熱甚色黑。由痰熱在肺,治宜清肺除痰解表,如消毒飲子;有可下者,大柴胡湯;虛者補中益氣湯,或總以加味羌活散治之。」
  3.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 㿔:「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