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白疕
別名牛皮癬、乾癬、蛇蝨、銀屑病
【概念】

白疕,是皮膚上起白色厚屑,伴有搔癢的一種頑固性皮膚損害。

《諸病源候論》稱乾癬,「但有匡廓,皮枯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醫宗金鑒》稱白疕,「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外科證治全書》則稱疕風,「皮膚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折裂、血出痛楚。「乾癬」、「疕風」等均與白疕同義。

中醫認為,本病總由營血虧損,生風生燥,肌膚失養而成。初起多夾有風寒、風熱或風濕之邪侵襲肌膚,以致營衛失和,氣血不暢,阻於肌表而致;或因濕熱蘊積,不及宣洩和利導,阻於肌表而發;病久風寒、風熱、濕熱之邪已化,而氣血耗傷,則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更甚。亦有因營血不足,氣血循行受阻,以致痰阻肌表而成;或因肝腎不足,衝任失調,營血虧損而致;少數系因調治不當,兼感毒邪,風寒化熱,濕邪化燥,以致燥熱成毒,熱毒入營,內侵臟腑,造成氣血兩燔之候。總之,本病成因不外乎與風、熱、寒和血熱、血燥、血瘀及肝腎不足等有關。

【現代研究】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以表皮細胞過度增生為特點的常見皮膚病,俗稱"牛皮癬"。皮損為紅色斑丘疹或斑塊,其表面覆蓋著多層發亮的銀白色鱗屑,境界清楚,大多發生在四肢伸側和頭皮部位,自覺癢感男女老少均可患病,且以青壯年為多見,患病率約為0.12%,男性多於女性,城市高於農村,北方高於南方。

銀屑病的病因病機與遺傳因素、免疫機能異常、表皮生成障礙性疾病、病毒或鏈球菌感染、以及精神因素有關。近年來,由於皮膚免疫學的不斷發展,有人認為銀屑病的發病機理可能是有多種尚未明瞭的抗原,活化巨噬細胞和真皮T細胞,導致產生γ-干擾素,後者結合在角朊細胞的受體,由此引起角朊細胞HLA-DR及ICAMI表達。角朊細胞可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3、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和TNF及各種集落刺激因子等,促進外周血液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的生長,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

〔診斷〕

  1. 尋常性銀屑病:佔本病絕大多數。
    1. 基本損害為紅色丘疹,可融化成片,邊緣明顯,上覆多層銀白色鱗屑,有硬脂斑現象、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現象。
    2. 根據皮損活動情況分進行期、靜止期和退行期,在進行期可有同形反應。
    3. 皮損好發於頭皮和四肢伸側,也可泛發全身。
    4. 部分病人可有指(趾)甲病變和黏膜病變。初期甲板呈點狀下凹,後期甲板增厚,失去光澤,甲板與甲床分離。
    5. 病程緩慢,易復發。
    6. 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表皮角化不全,角質層內可有微膿腫,棘層肥厚,釘突規則地下伸,乳頭呈棒狀,內有彎曲而擴張的毛細血管。
  2. 膿疱型銀屑病
    1. 有掌跖膿疱型和泛發性膿疱型兩種。
    2. 基本損害為膿疱,針頭大小表淺的膿疱可發生在尋常型銀屑病損害上,也可發於非皮損處,細菌培養陰性。
    3. 常伴有指甲病變。
    4. 可先發生尋常型或伴有關節及全身症狀。
    5. 組織病理顯示,角質層內有大的海綿狀小膿疱;真皮內炎症浸潤較重,主要為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少量中性核細胞。
  3. 關節病性銀屑病
    1. 多侵及小關節,間或侵及肘、膝等大關節。臨床表現頗似類風濕關節炎,重者發生僵硬畸形。
    2. X線片顯示:軟骨消失、關節面侵蝕、關節間隙變窄;骨質稀疏和囊狀改變及軟組織腫脹。
    3. 常伴有上述皮膚損害,尤以滲出型和膿疱型多見。
    4. 關節病與銀屑病皮損相關,具有平行關係。
  4. 紅皮病型銀屑病
    1. 有銀屑病史,皮損為全身瀰漫性浸潤潮紅,大量麩皮樣鱗屑及殘存的正常"皮島"。
    2. 病程緩慢,反覆發作,病人衰弱,易繼發各種併發症。
    3. 本型多因銀屑病受刺激或處理不當發展而來。
銀屑病以尋常型最為多見,後三型均較少見,且常合併發生或相互轉化。

銀屑病需注意與慢性濕疹、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銀屑病樣梅毒疹等病相鑑別。

【辨證分析】

  1. 血熱︰皮疹發生發展迅速,皮膚潮紅或甯鶠A鱗屑增多不厚,多呈點滴狀,紅斑或斑丘疹,表面鱗屑呈多層性,搔之表層易剝離,底層附著較緊,強行剝離後底面有點狀出血,搔癢較明顯;常伴有心煩,口渴,便乾溲黃,舌質紅,舌苔白或黃,脈弦滑或弦數。多見於本病的進行期。多因心肝二經蘊熱,鬱於血分,蒸灼肌膚所致。皮損特點為發病迅速,基底紅較明顯,表面鱗屑多,剝離後有出血點。治宜清營、涼血活血為主,方用涼血活血湯加減;或化斑湯加減。生地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皮15克,赤芍10克,丹參20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大青葉15克,板藍根15克,紫草15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10克(後下)。
  2. 血燥︰皮疹發展較慢,穩定,病程久,皮膚乾燥,皮損色澤較淺,多為淡紅色斑塊,有明顯浸潤,表面鱗屑不多,附著較累,新發皮疹較少,舌質淡或有白苔,脈沉緩或細緩。多見於靜止期。多因陰血虛虧或毒熱鬱久耗傷陰血,使肌膚失養所致。皮疹特點為顏色多淡紅,成浸潤斑塊,表面鱗屑乾燥薄少,治宜養血滋陰潤膚,方用養血潤膚飲加減;或四物湯加減。生地10克,熟地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胡麻仁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鮮皮10克,雞血藤30克。
  3. 血瘀︰皮損較厚,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皮疹多呈暗紅色斑塊,亦可見色素沉著,或伴有關節活動不利。有的皮疹互相融合呈地圖狀,表面鱗屑呈大片,附著亦緊,病程較長,反覆發作,大片融合之皮疹常有裂口或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少,脈澀、細澀或細緩。多因氣血虛弱,氣不行血使氣血凝結,肌膚失養引起。皮損特點為大片肥厚斑塊,色多暗紅,鱗屑較厚附著較緊,病程較長,故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方用活血散瘀湯加減;或活血化痰,袪風潤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熟地10克,丹參15克,三稜10克,莪朮10克。
  4. 濕熱︰皮疹多呈深紅色斑塊,大小不等,表面鱗屑呈油膩狀或結成厚痂,鱗屑下有輕度滲出或表面濕潤,有時可起膿疱,甚者融合成片。多發於四肢、手足掌蹠,軀幹及縐折部位。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沉緩或沉弦。多由體內素有蘊濕,鬱久化熱,濕熱蘊結成毒發於肌膚所致。皮損特點多為深紅色斑塊,鱗屑為油膩狀或結成厚痂,鱗屑下常有輕度滲出,或起膿疱。可發於手足掌蹠或泛發全身。治宜清熱除濕解毒之法,方用清熱除濕湯加減。
  5. 外感風寒︰皮損紅斑不鮮、鱗屑色白較厚,抓之易脫,冬重夏輕,多伴惡寒,關節酸痛,瘙癢不甚。苔薄白,脈澀或濡。多見於小兒和初發病者。袪風散寒,養血潤燥。桂枝湯加減。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藍10克,生薑3片,炙甘草10克,白鮮皮15克,當歸10克,雞血藤15克,烏梢蛇3克(研粉吞服)。關節畸形、活動受限者,酌加羌、獨活、桑寄生、秦艽、桑枝、威靈仙。
  6. 毒熱︰發病急驟,常互相融合,泛發全身。皮膚變為彌漫性潮紅或暗紅,甚則週身起膿疱,大量細小糠狀脫屑,或成大片落葉性脫屑,自覺灼熱癢痛,可伴有身熱惡寒,壯熱口渴,唇焦舌燥,煩躁不安,便乾溲黃,舌質絳,苔黃、黃糙或黃膩,脈弦滑、滑數或弦數。多見於膿疱性或紅皮病型銀屑病。多因素體內蘊濕熱,鬱久化毒,或兼感外界毒邪而致毒熱熾盛所發。皮損特點為皮膚彌漫潮紅,灼熱,表面大量脫屑。治宜清熱涼血,解毒除濕為主,方用解毒清營湯加減;或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生地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丹參15克,紫草15克,黃連6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梔子10克,銀花30克,連翹30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皮損瘙癢明顯加苦參15克,地膚子15克,白鮮皮15克;大便秘結加生大黃10克(後下)。
  7. 寒濕痹阻︰皮損可為大片暗紅色斑,亦可為點滴狀損害表面鱗屑不多,或結成較厚的痂性鱗屑,常合并有關節疼痛,指趾小關節多被侵犯,寒冷季節加重,有時可造成關節畸形,脈多沉緩或沉細,舌質淡,苔少。多因寒濕之邪痹阻經絡,使氣血凝滯不和而發。皮損色多暗紅,特點為常合并關節損害,以手足小關節腫、痛、變形為常見。治宜溫經散寒,除濕通絡之法,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8. 肝腎不足︰皮損色淡,鱗屑不多,顏色灰白,伴頭暈耳鳴,腰酸足軟,或陽萎遺精,或月經不調,或關節腫痛。舌淡胖、苔薄,脈細。補益肝腎,袪風潤燥。左歸飲加減。熟地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製首鳥10克,黃精15克,菟絲子15克,枸杞子15克,阿膠10克(烊)。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