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目赤
別名火眼、暴風客熱、天行赤眼、赤絲虬脈、大小眥紅、白睛黃赤
【概念】

目赤,俗稱「火眼」、「紅眼」。是指雙眼(或一眼)白睛紅赤而言。

本症在《內經》、《傷寒論》中均稱「目赤」。其後歷代醫家,根據目赤的病因、病症等不同特點分別又有「暴風客熱」、「天行赤眼」、「赤絲虬脈」、「赤痛如邪」、「大小眥紅」、「白睛黃赤」等名稱。此外在《審視瑤函》中,「目赤」項下還包括了「瘀血灌睛」、「血灌瞳神」、「色似胭脂」等內容。《張氏醫通》的「目赤」項下還包括「赤脈貫睛」等。這些病症,雖然都有目赤症狀,但主要是由其它眼病所致,將另列專條論述,不屬本症討論範圍。

【辨證分析】

  1. 外感風熱︰相當于"暴風客熱"範疇。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白睛暴赤,熱淚如湯,羞明隱澀。兼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舌苔薄白,脈浮數。外感風熱目赤主要是感受風熱之邪而發,一般多偏于風盛。《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說:"此證原于肺客邪熱,外召風邪。"本症發病雖急,但傳染性不甚強,不致形成流行。症狀以白睛暴赤,熱淚如湯,兼見外感風熱症狀為主。治以疏風清熱,方選荊防湯或羌活勝風湯。
  2. 天行時邪︰相當于"天行赤眼"。臨床常見白睛紅赤灼熱,眵多粘結,怕日羞明,眼澀難睜。或先患一眼而累及兩眼,或兩眼齊發。傳染性強,常一家之內,一里之中,老幼相傳,同時發病。天行時邪目赤是因感受時氣之毒而發,多偏于熱盛。《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說:"天行赤眼者,四時流行風熱之毒,傳染而成"。發病急且傳染性強,往往是一人發病,迅即傳染,廣泛流行。症狀是白睛紅赤灼熱,眵多粘結,每于晨起,睫毛與兩瞼膠封,發病輕重與受邪淺深以及體質強弱有關,邪不勝正者五至七日癒,正虛邪勝者二週而癒。治以疏風泄熱解毒,方選驅風散熱飲子。
  3. 邪熱伏絡︰屬"赤絲虬脈"範疇。常見白睛淡紅,表面有赤脈縱橫,虬蟠旋曲,絲脈粗細稀密不等,久而不癒。兼見羞明流淚,或微癢微痛,視物容易疲勞,午后更甚。多因諸熱性眼病失于調治,轉變而成。或因經久冒涉風沙以及長期近火熏煙,或長期從事精微細緻工作,目力過勞,以致熱鬱血滯而發病。以白睛淡紅,表面赤脈縱橫,虬蟠旋曲,長期不癒為主要特點。治宜搜熱散瘀,方選退熱散。
  4. 酒毒內蘊︰相當于"白睛黃赤"證。本症常發于嗜酒患者。症見白睛漸漸黃赤,眼澀乾癢,兼見濕熱內蘊之症,舌苔黃膩,脈象濡數。必有長期嗜酒病史,酒毒內蘊,脾弱肝旺,濕熱上行,兩目漸漸黃赤。《張氏醫通.卷八.目赤》:"人有白睛漸漸黃赤者,皆為酒毒,脾經濕傷,肝膽邪火上溢肺經故也"。以兩目逐漸黃赤,赤脈縱橫不明顯,且有嗜酒史為其特點。治以清熱利濕,方選茵陳五苓散
  5. 肝膽火盛︰症見白睛紅赤熱痛,甚則赤脈縱橫,熱淚多眵,兩目發脹。兼見惡熱頭痛(以巔頂與雙側太陽穴為甚),口苦咽乾,脇肋脹痛,尿赤或便結,舌紅,脈弦數。肝膽火盛,火熱上衝,雙目受累,發為目赤。《諸病源候論.目病諸侯》:"凡人肝氣通于目,言肝氣有熱,熱衝于目,故令目赤"。以兩目紅赤脹痛,口苦咽乾,性急善怒,脇肋作痛為其特點。治宜清肝泄膽,方選龍膽瀉肝湯
  6. 肝腎陰虛︰相當于"赤痛如邪"。本症常發于久病體弱之人。症見白睛淡紅,病勢緩慢,時作時止,常常一年數發。兼見腰膝痠軟,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脈細數。肝藏血,腎藏精。肝血不足,腎精虧損,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加以虛火上炎,發為目赤。《素問.五臟生成》:"肝受血而能視"。《靈樞.大惑論》:"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今肝腎陰虛,兩目發病,以白睛淡紅,疼痛不甚,時作時止,一年數發,兼見腰膝痠軟,潮熱盜汗等症為其特點。治以滋陰養血,清肝降火,方選十珍湯。
目赤一症,首辨虛實,實者發病急,虛者發病慢。實者又當再辨外感、內傷。外感目赤,傳染以致流行者,為天行時邪目赤。傳染性較差,不致流行者,為一般外感風熱。因肝火而目赤者兼有裡熱證,外感則兼表熱證。虛者以肝腎陰虧為多。若見虛實夾雜者,又當酌情治以攻補兼施。

【文獻別錄】

  1. 《銀海指南.卷一.火》:「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
  2. 《類證治裁.目症》:「凡赤而腫當散濕熱。赤而乾痛當散火毒。赤而多淚當散風邪。赤而不痛當利小便。」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