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嗜睡
別名好臥
【概念】

嗜睡即指不論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即醒,醒後欲寐的症狀。

本症在《內經》中稱為「好臥」、「嗜臥」、「善眠」、「安臥」、「多臥」。在《傷寒論》中有「欲寐」、「多眠睡」之稱。在《金匱要略》中謂之「欲臥」、「欲眠」。後世又有「喜眠」、「喜臥」、欲眠睡「、」多睡「、」多寐「、」臥寐「等不同名稱。

嗜睡不同於」神昏",神昏是神識昏亂,不省人事。而嗜睡,神志清醒,惟精神困頓不振,時時欲睡,呼之即醒,至於大病癒後,陰陽得復,人事恬睡,醒後清爽,與嗜睡迥異。

【辨證分析】

  1. 濕困脾陽︰困倦欲睡,頭重如裹,四肢困重,食納減少,中脘滿悶,口粘不渴,大便不實,足跗浮腫,舌苔白膩,脈濡緩》本症因冒雨涉水,坐臥濕地,或過食生冷,或內濕素盛,濕困脾陽所致。故嗜睡伴有濕勝陽困,氣機阻滯之象,如頭重如裹,四肢沉重,中脘滿悶,大便絺薄,甚至足跗浮腫。此即《血證論》所謂:"身體沉重,倦怠嗜臥者,乃脾經有濕。"若濕留日久,寒凝成痰,痰阻清陽,則嗜睡症狀更為明顯。治以溫中化濕,方用胃苓湯。
  2. 心脾兩虛︰倦怠多寐,面色無華,納呆泄瀉,心悸氣短,婦女月經不調,色淡量多,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曰:"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濁,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虛衰,不能生土而健運。",心脾兩虛嗜睡,多因病後失調,思慮過度,或飲食不節,或失血,以致心血耗傷,脾氣不足,心神失養,則神志恍惚,心怯喜眠。辨證要點為:倦怠嗜睡,面色無華,心悸氣短,納呆泄瀉,舌質淡嫩,脈細弱。治療宜補益心脾,方用歸脾湯。本證與濕困脾陽嗜睡不同,心脾兩虛嗜睡是純虛之證,臨床表現為心脾氣血皆虛弱不足的證候。濕困脾陽嗜睡為本虛標實之證,既有脾虛不運之徵、又有濕阻清陽不升的症候,兩者有明顯的區別。
  3. 腎陽虛︰疲憊欲臥,精神萎靡,尿少浮腫,腰部冷痛,脛膝發涼,畏寒踡縮,唇甲青紫,舌質紫暗,苔白潤,脈微細。治宜溫補元陽,用右歸丸腎氣丸等。
  4. 腎精不足︰怠惰善眠,耳鳴耳聾,善忘,思維遲鈍,神情呆滯,任事精力不支,舌質淡,脈細弱。多由勞傷過度,或久病遷延不癒,高年體衰,致腎精虧損不足,髓海空虛,頭昏欲睡。《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胃,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辨證以頭眩嗜睡,神疲怠惰,耳鳴耳聾,每任事則精力不支等為主症。兩證區別在於:前證以腎陽不足為主要表現,後者以陰精不足、髓海空虛為特點,雖都有腎虛證候,但側重點不同,斯作鑒別。腎精不足嗜睡的治療用填精補髓之方法,左歸丸,河車大造丸等可選用之。

【文獻別錄】

  1. 《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長夏懶怠,四肢乏力,坐定即寐,肺脾兩經之氣本弱,復為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氣湯。病後多眠,身猶灼熱,餘熱未清,正氣未復也,宜沈氏葳蕤湯。」
  2. 《類證治裁.多寐》:「多寐者,陽虛陰盛之病,靈樞曰: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陽蹻陰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內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心神昏濁,不能自主。…欲清心神,如麥冬、石菖蒲、芽茶、南燭之屬。」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