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慢性腎小球腎炎
【概念】

中醫認為,慢性腎炎多屬「水腫」、「尿血」、「腰痛」等範疇,後期可屬「虛勞」範疇。其發病多為「本虛標實」、「脾腎虧損,外邪侵襲」,臟腑功能不足,導致濕濁停滯、瘀血內阻,而濕熱瘀毒又反過來加重對正氣的損傷,正虛邪實,互為因果,夾雜致病,使疾病纏綿難愈,現簡述其病因病理如下:

  1. 正虛:飲食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脾腎;或居住潮濕,濕邪內侵困脾,而致脾腎氣虛,氣不化水,水濕內停,脾腎氣虛日久,虛損及陽,致脾腎陽虛;脾陽虛則不能化水濕,腎陽虛則氣化失司,而致水濕氾濫。久病由陽及陰,或過用溫燥之品傷陰,或濫施清利耗陽之品,遂致腎陽不足,水不涵本,以致肝腎陰虛;脾虛不能化生氣血,腎虛則精氣虧損,致氣陰兩虛,營血不足;脾腎氣虛,致肺氣漸虛,衛表不固,易感外邪。
  2. 邪實:外邪以風、寒、濕、熱,內邪以水濁、濕熱、瘀血為主。水濕內停,有寒化、熱化之勢,素體陽氣不足,從陰化寒而為寒濕;素體陽盛,從陽化熱而為濕熱。濕邪久鬱亦易于化熱,濕熱相合,膠結難解,疾病纏綿。濕熱煎熬血液,久而凝為瘀,而現瘀血之候。若外邪乘虛入內,可引動內生邪實,內外相引,以致急性發作或使病情驟然加重。風、寒、濕、熱必須在正氣虛損的基礎上方能發為本病。

【現代研究】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是多種原因引起的常見慢性病,多發于成年人。臨床以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腫及高血壓為典型表現;本病呈進行性發展傾向,是臨床導致慢性腎衰最重要的原因。

慢性腎炎的發病,自身免疫反應起著重要作用,病變累及雙腎的大部分腎小球,在多種抗原(如細菌、病毒及腎性、非腎性抗原等)作用下可使機體發生免疫反應,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于腎小球基底膜,激活補體系統、凝血系統及激系統等,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應。另外,慢性腎炎發病與血液流變學、水與電解質失衡亦有密切關係。根據臨床特點、可將其分為普通型、高壓型、急性發作型三個類型。慢性腎炎的病理類型可分為微小病變型、繫膜增生型、膜型、膜增生型、局灶硬化型、IgA腎病等多種,這些類型與慢性腎炎的預後有著密切的關係,通常要做腎活檢才能確定。

〔診斷〕

  1. 起病緩慢,病情遷延,時輕時重,腎功能逐步減退,後期出現貧血、視网膜病變及尿毒症。
  2. 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腫及高血壓等表現。
  3. 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誘發急性發作,出現類似急性腎炎的表現。也有部分病例可有自動緩解期。
  4. 根據臨床表現可進一步區分為:
    1. 普通型:有腎炎的各種症狀,但無突出表現。
    2. 高血壓型:除一般腎炎症狀外;有突出的高血壓表現。
    3. 急性發作期:在慢性過程中,出現急性腎炎綜合徵表現。

【辨證分析】

  1. 脾腎氣虛︰面色蒼白或萎黃,輕度浮腫,多于勞累或感冒後加重,腰膝酸痛,頭暈乏力,納少便溏,小便短少。舌淡或淡胖、苔薄白,脈細無力。多見於普通型或隱匿性腎炎。健脾補腎,佐以滲濕消腫。大補元煎加減。黨參10克,白朮10克,黃耆20克,茯苓15克,山藥15克,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菟絲子15克,杜仲10克,薏仁15克,當歸10克。偏於脾氣虛者,重用黨參、黃耆;偏於腎虛者,加巴天10克,續斷12克;若伴發熱、咳嗽、咽痛者,加桑葉6克,菊花6克,七葉一枝花10克;咽喉腫痛甚者,加玄參10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
  2. 脾腎陽虛︰週身高度浮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精神委倦,四肢清冷,脘腹脹滿,尿少而咳逆上氣,不能平臥。舌淡嫩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而弱。多見於腎病型。溫陽利水,真武湯合五皮飲加減:炮附子10克,巴戟天10克,乾薑6克,白芍10克,白朮6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15克,黨參5克,黃耆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椒目10克,大棗6枚。腎陽虛甚,加肉桂6克;水腫消退,尿量增多,食慾轉佳時,繼服濟生腎氣丸。
  3. 肝腎陰虛︰頭暈耳鳴,心悸失眠,手足心熱,或見輕度浮腫,舌紅、苔少,脈細。多見於高血壓型或長期應用激素等。滋補肝腎,平肝潛陽,杞菊地黃丸加減: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生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丹參10克。心煩失眠,小便短赤者,加梔子10克,竹葉6克;尿血者,生地改生地炭15克,加大、小薊各10克,白茅根15克;肝陽上亢者加羚羊角粉2克(另吞),鉤藤10克,珍珠母10克。
  4. 氣陰兩虛︰面色無華,心煩少寐,神疲乏力,午後或夜間低熱,或手足心熱,口乾咽燥,咽紅。舌偏紅、苔少,脈細弱。益氣養陰補血。四君子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黨參10克,生黃耆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白朮10克,甘草6克。加減法:心氣虛甚合生脈飲;腎氣虛甚加菟絲子10克,杜仲10克;肝陰不足加生白芍10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咽痛日久加沙參、玄參;納呆腹脹加枳殼10克,穀、麥芽各10克。
  5. 外感風寒︰頭痛形寒,發熱無汗,面目虛浮。苔薄白,脈浮緊。解表散寒,九味羌活湯加減:羌活10克,防風10克,蒼朮10克,細辛3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黃耆6克,甘草6克,地黃10克。發熱微汗出加桂枝6克,白芍6克;鼻塞流清涕加辛夷花10克,蔥白3根。
  6. 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發熱頭痛,鼻流濁涕,面目虛浮,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膩,脈浮數。辛涼解表。銀翹散加減。銀花10克,連翹10克,淡竹葉6克,荊芥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目赤腫痛加菊花6克;大便秘結加麻子仁15克,大黃6克(後下)。
  7. 濕熱內阻︰咽喉腫痛,脘悶納呆,小便短澀疼痛,大便溏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利濕,八正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木通10克,車前子10克,萹蓄10克,滑石12克,蔻仁10克,黃連6克,大黃6克,枳實10克。口舌生瘡加蓮子心10克;納差腹脹甚合香砂六君子丸。
  8. 瘀血︰腰痛固定不移,面部肌膚黧黑或皮下有瘀點,尿少。舌黯,脈細澀。活血化瘀通絡,失笑散加味:五靈脂12克,蒲黃12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桃仁15克,紅花6克,牛膝10克,枳殼10克,川芎10克,乾地龍6克。痰濕內盛加法半夏10克,膽南星10克;腎虛加枸杞15克,菟絲子10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