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急性腎小球腎炎
【概念】

本病屬於中醫「水腫」範疇,多由外邪侵襲、飲食起居失常、勞倦內傷所致,病位在肺、脾、腎,累及膀胱、三焦,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虛弱,感受外邪(風邪、水濕、熱毒等)後,邪伏于體內,約經1~4周後發病。其病因病機簡述如下:

  1. 風寒侵襲,風水相搏:若為風寒,則肺氣鬱遏;若為風熱,則肺失清肅、宣降,上不能宣發佈津,下不能通調水道輸于膀胱、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內犯臟腑經絡,外浸四肢肌膚,發為本病。
  2. 水濕內停,脾失健運:氣候環境潮濕或冒雨涉水,水濕內侵,困阻脾陽,脾失健運,不能升清降濁,致水濕不能下行,溢于肌膚而發為水腫;濕熱下注,損傷下焦血絡,可致血尿。
  3. 瘡毒內侵,歸于臟腑:皮膚瘡,邪毒內侵,臟腑受害,導致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不能主水,津液代謝功能失調,水濕運行受阻,浸溢于肌膚而成水腫;若熱毒傷及下焦血絡,可致尿血。
此外,熱毒鬱于肝經,耗損肝陰,肝陽上亢,可致頭痛眩暈,甚則驚厥、神昏;水邪阻遏,上凌心肺,可出現喘促、心悸,甚則發組;若濕邪內盛,脾腎衰竭,三焦氣機壅塞,升降失司,可發生少尿、無尿、噁心嘔吐,甚則昏迷等水毒內閉證。

【現代研究】

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起病急,病程短,是常見的腎小球疾病之一。最多見於學齡兒童,男多於女。其發病與前驅感染有密切關係,通常症狀出現在前驅感染後2~3周,以浮腫、高血壓、血尿及蛋白尿,甚至氮質血症為典型表現。多數經治療後4~8周症狀好轉乃至痊癒,但其中一部分可發展為慢性腎炎。

現代醫學認為,急性腎炎大部分與感染有關,主要累及腎小球,屬於免疫反應性疾病。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多為細菌(鏈球菌最多,少數為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傷寒桿菌等)。病毒(流感、水痘、麻疹等)及原蟲(主要是瘧原蟲)。急性腎炎並非這些病原對腎臟的直接感染,而是感染後免疫反應引起的免疫複合物腎炎。最常見的是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而前驅感染常是:咽喉炎(扁桃體炎)、皮膚膿痢瘡、中耳炎、猩紅熱等,致腎炎鏈球菌通過酶作用或其產物與機體的Ig結合,改變Ig化學組成或其抗原性,然後形成免疫複合物。抗原抗體複合物在腎小球基底膜沉積並造成瀰漫性損傷(可呈現瀰漫性毛細血管內皮增殖性或系膜增殖性改變),是急性腎炎發病的主要環節。而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損傷後,又可使纖維蛋白的沉著和血小板凝集,形成微血栓,則加重腎小球的缺血、缺氧,使腎小球炎症進一步加劇。

〔診斷〕

  1. 起病急,病情輕重不一,大多數預後良好,一般在數月至1年內痊癒。
  2. 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常有水腫、高血壓或短暫的氮質血症,B型超聲檢查腎臟不縮小。
  3. 部分病例有急性鏈球菌感染史,通常在感染後1~4周發病。

【辨證分析】

  1. 風寒閉肺︰起病迅速,眼瞼先腫,繼而四肢及全身水腫,尤以面部為著、皮色光亮,按之不凹陷,小便短少,微惡風寒或伴有發熱,骨節酸痛,鼻塞或咳嗽氣短。舌淡、苔薄白,脈浮緊。疏風散寒,通陽利水。越婢湯合五苓散加減。麻黃6克,杏仁10克,防風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豬苓12克,白朮6克,澤瀉10克,生石膏15克,生薑3片。咳嗽甚者,加桑白皮10克,葶藶子10克,陳皮6克,蘇子10克;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聲重而水腫不退者,此表氣己虛,水濕停留,用防己黃耆湯加減。
  2. 風熱犯肺︰突然眼瞼和面部浮腫,發熱汗出,咽喉腫痛,口乾渴,小便短赤。舌邊尖微紅、苔薄黃,脈浮數。疏風宣肺,清熱利水。五苓散加減。茯苓皮6克,豬苓12克,澤瀉10克,白朮10克,陳皮6克,大腹皮10克,桑白皮10克,桂枝6克。上半身腫甚伴咳嗽者,加麻黃6克,杏仁10克,蘇葉6克;下半身腫甚伴神倦、口淡腹脹者,去桑白皮,加厚朴10克,防己10克,椒目6克;身寒肢涼,脈沉遲者,加製附子6克,乾薑6克。
  3. 肝陽化風︰頭痛,眩暈,煩躁,口苦,尿赤,甚則驚厥、抽搐、昏迷、舌紅、苔黃糙,脈弦。平肝瀉火,潛陽熄風,利尿開竅。羚羊鉤藤湯加減。羚羊角3克(研未沖),鉤藤15克,茯神10克,菊花10克,桑葉10克,生地12克,石決明12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淡竹茹6克,車前子10克)珍珠母5克,澤瀉10克,送服紫雪丹1粒。
  4. 水氣上泛,凌心射肺︰肢體浮腫,咳嗆氣急,心悸胸悶,煩躁,不能平臥,口唇青紫,指甲發鉗。瀉肺利水,寧心安神,己椒地黃丸加減:防己15克,川椒6克,葶藶子15克,桑白皮15克,澤瀉10克,大黃6克,人參10克,龍骨15克,紅花6克。
  5. 濕熱鬱阻三焦︰(濕濁瀦留,水毒內停,三焦壅塞)全身浮腫,尿少或尿閉,頭暈,噁心嘔吐,嗜睡,甚或昏迷。舌淡胖、苔膩,脈弦或數。通腑降濁。溫膽湯合附子瀉心湯加減。陳皮6克,薑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6克,枳實10克,製附子10克,乾薑6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大黃6克。
  6. 濕熱未盡,脾腎虧虛︰疲倦乏力,下肢浮腫,腰酸尿少,納少便溏。舌紅、苔薄黃膩,脈濡細。清熱利濕,益脾補腎,三妙丸合六味地黃湯加減:蒼朮10克,牛膝10克,黃耆6克,黃柏6克,政仁15克,白朮6克,生地10克,淮山藥15克,山茱萸10克,丹皮6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低熱加青蒿10克,鱉甲10克;氣虛甚加西黨參12克、黃耆15克;腹脹加萊菔子10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