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白塞病
【概念】

本病與中醫的「狐惑病」相似。《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最早對本病進行了描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不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感,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對於病因病機,醫家徐忠可認為:「狐惑蟲也,大抵皆濕熱毒所為之病,毒盛在上,侵蝕於喉為惑…」毒偏在下,侵蝕於陰為狐。「醫者起以德又說:」狐惑病謂蝕蟲上下也…蓋因濕熱久停,蒸腐氣血而成瘀濁,於是風化所屬為蟲矣。"中醫根據其初起有結節性紅斑、口腔外陰等潰瘍、目睛紅腫疼痛、脈滑數、舌紅苔黃等症狀表現,認為本病乃為肝腎陰虛,感受熱毒濕邪,肝失條達,脾失運化,或毒邪炎上,或毒邪下注,或氣血鬱滯,經絡受阻,從而出現相應諸證。隨著病情的反覆發作,漸漸由陽證轉向陰寒之證,病人口腔、外陰潰瘍的紅腫疼痛明顯減輕,畏寒喜熱,常手足發涼,在寒冷季節易發,提示病人有脾腎陽虛血瘀之證,故該病早期多屬陰虛熱毒血瘀所致,而晚期多為脾腎陽虛血瘀所致。

【現代研究】

白塞病是一種多系統損害的慢性、反覆發作和緩解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見有眼、口、生殖器損害的三聯症外,還可見有皮膚各種症狀:結節性紅斑、結節性血管炎、栓塞性靜脈炎、毛囊炎、多形性紅斑樣皮疹與針刺反應陽性(同形性反應陽性)等。部分病人還有全身症狀:發熱、關節疼痛與關節炎、血沉增快、消化道與神經系統或心肌損害等多系統損傷。病程可達數年至數十年不等"大部分病人可以治癒,少數損害嚴重者可致永久性失明,甚至危及生命,近年來發病有增加趨勢。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因素綜合作用而誘發,主要病因有:

  1. 病毒感染。
  2. 細菌感染,如葡萄狀球菌、鏈球菌、結核菌等。
  3. 藥物過敏(包括生物製劑)。
  4. 自身免疫:既是結果又是病因。

可由前三項誘發產生,也可由自身免疫抗體的產生引發自身免疫現象。由於以上誘因可使機體產生抗自身口腔黏膜、血液、血管壁、消化道黏膜、皮膚的自身抗體,加之免疫複合物沉積,因此可對機體造成諸多損害。

〔診斷〕

主徵:

  1. 口腔潰瘍(口瘡)。
  2. 眼色素層炎(虹膜炎、前房積膿性虹膜炎)。
  3. 外陰或生殖器潰瘍。

次徵:

  1. 皮膚病損。
    1. 膿皮病。
    2. 結節性病損。
  2. 關節炎。
    1. 大關節炎。
    2. 關節痛。
  3. 血管病。
    1. 移行性表層靜脈炎。
    2. 大靜脈血栓形成。
    3. 動脈瘤。
    4. 外周性壞疽。
    5. 視網膜和玻璃體出血,視神經乳頭水腫。
  4. 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1. 腦幹綜合徵。
    2. 腦膜脊髓炎。
    3. 精神混亂狀態。
  5. 胃腸道疾病。
    1. 吸收不良。
    2. 上腹部飽脹不舒、噯氣。
    3. 腹部疼痛、消化不良。

【辨證分析】

  1. 熱毒熾盛︰本型多見於急性發作期。咽乾口燥,口腔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潰瘍、周圍黏膜呈淡紅色、疼痛;眼紅赤、疼痛、羞明多淚、有較多膿性分泌物,虹膜睫狀體炎或角膜炎;外陰潰瘍,灼熱疼痛,女性陰道潰瘍者無明顯症狀,但分泌物增多。全身伴有高熱,淋巴結腫大,皮膚紅斑明顯,關節疼痛甚至紅腫,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乾,甚者燥結難下。舌質紅、苔黃或膩,脈弦滑。清熱解毒、涼血滋陰。清瘟敗毒飲合普濟消毒飲加減。石膏30克,知母20克,水牛角30克,生地20克,黃芩、黃連各15克,陳皮、玄參、柴胡、桔梗、生甘草各10克,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10克,殭蠶、升麻各5克,梔子、丹皮、芍藥各12克。大便乾結加大黃15克(後下);舌苔黃膩,渴不欲多飲加龍膽草、車前子、木通各15克;兼陰虛去黃芩、黃連、梔子,加熟地、麥冬、天冬。
  2. 肝腎陰虛︰本型以口、眼、生殖器、皮損四種損害為主,並伴有口乾咽燥,五心煩熱,兩目乾澀,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盜汗遺精,腰膝酸軟,視力模糊,或目赤腫痛,或口舌生瘡,或皮膚起紅斑結節。舌紅少津,脈細數。滋補肝腎,活血解毒。杞菊地黃湯加味。枸杞子、熟地各20克,杭菊花、山萸、山藥各15克,澤瀉、丹皮、茯苓各10克。潰瘍腫痛甚加丹參、生地、玄參、當歸;目赤腫痛甚加青葙子、密蒙花、夏枯草、草決明各10克;外陰潰瘍腫痛甚加牛膝、龍膽草、當歸尾各15克;女性見有月經不調者可合用四物湯:當歸2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
  3. 脾腎陽虛︰本型以口腔或外陰潰瘍或小腿(有散在結節疼痛)三種或兩種損害為主。伴有畏寒肢冷,食慾不振,大便溏薄,腰膝酸軟,下肢浮腫。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溫補脾腎兼活血。腎氣丸合理中湯加減。桂枝、熟地、山藥、山茱、丹皮各15克,附子、澤瀉、茯苓、乾薑、黨參、白朮各10克,炙甘草10克。氣虛甚加黃耆30克,人參15克;畏寒肢冷甚加細辛3克,當歸、肉桂各10克;浮腫甚加豬苓、赤小豆、生薑皮各10克;便溏日久加補骨脂、肉豆蔻各10克。
  4. 氣血兩虛︰本型以口、眼、生殖器、皮膚四種損害此起彼伏,交錯發作為主要表現,伴有頭昏,視力模糊,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易汗出,食少便溏,病變纏綿反覆發作。舌淡苔白,脈弦數或沉細。益氣補血,解毒斂瘡。八珍湯加味。熟地、當歸、白芍、黨參、雲苓、銀花、玄參、炙甘草各20克,川芎、白朮各15克。血虛甚加阿膠、大棗、雞血藤、枸杞子各20克;氣虛甚加黃耆20克,人參10克;瘡瘍腫痛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出汗多加黃耆30克,生龍牡各15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