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頭暈
別名頭眩、眩冒、冒眩、風眩、頭旋、眩暈、眩運
【概念】

頭暈是指視物昏花旋轉,如坐舟車之狀,嚴重者張目即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嘔惡,甚或仆倒。

本症在古代醫籍中有多種名稱。《素問》有「頭眩」、「掉眩」、「徇蒙招尤」之稱;《靈樞》稱「眩冒」、「目眩」、「眴仆」等;《金匱要略》有「冒眩」、「癲眩」之記載;《諸病源候論》稱「風眩」;《聖惠方》稱「頭旋」;《三因方》稱「眩暈」;《濟生方》稱「眩運」,清代以降,多稱「眩暈」或「頭暈」。

有將先眼花而致頭暈者稱「目眩」;先頭暈而致眼花者稱「巔眩」;頭暈重而眼前發黑者稱「眩冒」。此類命名並無本質差別,故均歸於本節討論。

【現代研究】

風痰頭痛眩暈大致相當於西醫學的美尼爾病,係由內耳膜迷路積水、水腫,可能由於內淋巴液分泌過多或吸收功能障礙,引起內淋巴系壓力過高,導致內淋巴腔擴大及內耳末梢缺氧變性所致。此病多發于中年人,以突發性、旋轉性眩暈發作,耳鳴,波動性耳聾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可用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抗膽鹼能藥如阿托品,血管擴張藥如西比靈。并可使用鎮靜劑和安定劑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緒。

【辨證分析】

  1. 風火上擾︰頭暈脹痛,煩躁易怒,怒則暈痛加重,面赤耳鳴,少寐多夢,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本證多因平素陽盛火旺,肝陽上亢;或常有惱怒鬱懣,氣鬱化火,耗傷肝陰,以致風陽內動,風火上擾所致。《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風火擾動於上,則頭目眩暈且作脹痛;怒則肝火益熾,故頭暈頭痛加重;風火擾及心神,則煩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皆風火亢盛之徵。治宜清火熄風,平肝潛陽。方以天麻鉤藤飲。若肝膽熱甚,口鼻生瘡,小便短赤,宜清瀉肝膽之火,方用龍膽瀉肝湯。中年以上,風火眩暈,應警惕是否為中風之先兆,當及時防治。
  2. 陰虛陽亢︰頭暈,目澀,心煩失眠,多夢,或有盜汗,手足心熱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細弦。陰虛陽亢者為平素腎陰不足,或熱病久病傷陰,陰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陽上亢,以陰虛為主。陰液不足,目失濡潤,故頭暈而目乾澀;腎陰不足,心腎不交則心煩失眠,寐中多夢;陰虛生內熱,故手足心熱。夜寐盜汗;舌紅脈細數皆陰虛內熱之象。本證以眩暈目乾,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無苔為特點。治宜養陰平肝定眩,方用菊花芍藥湯或杞菊地黃丸
  3. 心脾血虛︰頭暈眼花,勞心太過則加重,心悸神疲,氣短乏力,失眠,納少,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象細弱。心藏神而主血脈,脾統血而藏意,凡勞心太過,思慮無窮,皆可傷及心脾,耗損氣血;或大病大失血之後,亦令氣血不足。如"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凡吐衄崩漏產後亡陰,…此眩暈生於血虛也。"氣血虧耗不能上榮頭目,故頭暈目花;血虛,則心悸神疲,難於入寐,面色無華,唇舌色淡,脈象細弱。頭暈每遇勞心太過而加劇。治宜補氣血,益心脾。方用歸脾湯為治。
  4. 中氣虛弱︰頭暈,喜臥,站立加重,勞力太過可致發病,倦怠懶言,少氣無力,自汗,納減便溏,舌淡脈細。中氣不足頭暈,多無失血,常由過度勞力,元氣受傷;或平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如《靈樞.口問》所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氣虛清陽不升,則頭暈耳鳴,頭傾喜臥,倦怠懶言,少氣無力,納減便溏。治宜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5. 腎精不足︰頭暈耳鳴,精神萎靡,記憶減退,目花,腰膝痠軟,遺精陽痿,舌瘦淡紅,脈象沉細,尺部細弱。腎藏精生髓,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或年老腎氣衰弱,或房勞過度,腎精虧耗。腦為髓之海,腎精虧耗則髓海不足,故見頭暈。《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頭暈經久難癒,且有神疲健忘,耳鳴目花,腰腿痠軟,遺精陽痿,尺脈細弱等腎虛之象。其與陰虛火旺頭暈不同者,本證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等陰虛火旺之象不顯著;其與中氣不足頭暈之區別,在於本證有腰痠腿軟,遺精陽痿等腎虛之徵。本證治宜補腎填精,方用左歸丸主治。若腎中元陽不足,兼有畏寒肢冷,舌淡脈沉微者,應溫補腎陽,方用右歸丸主治。
  6. 痰濁中阻︰頭暈頭重,胸膈滿悶,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肢體沉重,或有嗜睡,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或弦滑。由於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榖精微運化失常,濕聚生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頭暈嗜睡,且感沉重。如《丹溪心法.頭眩》說:"無痰則不作眩。"痰濕停滯胸脘,氣機不利,則滿悶嘔惡,不思飲食;身重、苔膩,脈滑皆痰濕之象。治宜祛痰化濕,方以半夏白朮天麻湯為主;若兼見頭目脹痛,口苦心煩,苔黃膩,脈滑數,為痰鬱化熱,應清熱化痰,方用溫膽湯加黃連、黃芩。
頭暈一症,屬虛者多,屬實者少。如風火上擾頭暈,雖為實證,往往伴有陰傷,可於清熱熄風之中兼以養陰,不可概用苦寒清瀉。痰濁中阻頭暈屬於實證,眩暈程度較重,伴有惡心嘔吐,易與其他各證鑒別。

此外,頭部外傷,傷及腦髓,雖經診治,往往遺留頭暈之後遺症,臨床可在上述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至於乘坐舟車時頭暈嘔吐者,稱為「暈車」、「暈船」,不治可癒或服止暈藥則止。

【文獻別錄】

  1. 《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
  2. 《靈樞.大惑論》:「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髓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3.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4. 《景岳全書.眩運》:「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其標。」
  5. 《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肝風內沸,劫爍津液,頭暈,喉舌乾涸。」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