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口眼喎斜
別名面癱、喎僻
【概念】

口眼喎斜,又稱「面癱」、「吊線風」,「歪咀風」等。其症狀為口目歪斜而不能閉合。

本症在《靈樞》中稱「口喎」、「僻」、「卒口僻」;《金匱要略》稱「喎僻」;《諸病源候論》則有「風口喎候」條;到了宋代,始有「口眼喎斜」之稱(《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醫學綱目》將本症稱「戾」,此後各家著作多稱為「口眼喎斜」。

口眼喎斜一症,前人多列於中風門下。因中風有中經絡與中臟腑之分,風中經絡則只見口眼喎斜,而風中臟腑則口眼喎斜多伴隨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本文所要討論的是中經絡口眼喎斜與中風後遺症口眼喎斜,以及其它原因所致的口眼喎斜,餘皆不屬討論範圍。

【辨證分析】

  1. 風邪外襲︰突然口眼喎斜,面部感覺異常,並兼有頭痛,鼻塞,頸項發緊不舒,顏面肌肉抽動,脈浮,舌苔薄白等。由於風邪客於面部陽明脈絡,使氣血運行異常,脈絡失榮,因而出現口眼喎斜。但臨證有風寒、風熱與風濕之別。三者的共同點是突然發生口眼喎斜,有明顯的外感症狀,脈浮,舌苔薄白。不同點為:風寒證患側面肌有發緊或疼痛感,皮膚發厚僵硬;風熱證患側面肌鬆弛,皮膚有烘熱感;風濕證患側面肌壅腫,眼瞼或有浮腫。風寒證治宜疏風散寒,方選葛根湯加減;風熱證治宜疏風散熱,方選柴葛解肌湯;風濕證治宜疏風散濕,方選羌活勝濕湯。
  2. 肝風內動︰口眼喎斜突然發作,面部潮紅,肢體發麻,耳根脹痛,眩暈加劇,頭重腳輕,脈弦數有力,舌暗紅,苔黃或少苔乏津。肝為剛臟,體陰用陽,若恚怒氣逆,肝陽化風上竄面部,損傷陽明脈絡,牽動缺盒與面頰,遂而出現口眼喎斜,甚至面部肌肉抽動或肉瞤筋惕。雖然此證與外風侵襲所致的口眼喎斜都是突然發作,但一為內風,一為外風。內風有肝風內動之前兆(如素有眩暈、耳鳴或肢體麻木等),外風有表證可尋;內風脈必弦,外風脈多浮;內風多發生於老年人,外風以中青年為多見。治內風以"息風"為主;治外風以"疏散"為主。故治肝風內動宜平肝息風法,方選天麻鉤藤飲羚角鉤藤湯
  3. 肝氣鬱結︰口眼喎斜常隨精神刺激而出現,伴有太息,胸脅苦滿,不欲飲食,悲痛欲哭,脈弦,苔薄白等。本症多見於精神鬱悶,多愁善感的女性。發病前有明顯誘因,或與他人發生口角,或獨自思慮不遂,或耳聞目睹不快之事,致肝氣怫鬱,陽明脈絡不和,出現口眼喎斜。其臨證特點為:發病前精神不樂,發病後表情苦悶,神志呆滯,或哭泣有聲,面肌時而抽動,經用針刺人中等穴,喎斜或可得到糾正。治宜舒肝解鬱,調和絡脈,方選抑肝散。
  4. 氣血兩虛︰口眼喎斜,面肌鬆弛,眼瞼無力,少氣懶言,脈細無力,舌質淡嫩,舌苔薄白。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氣虛不能上奉於面,陰血亦難灌注陽明,面部肌肉失郤氣血的溫養,出現口眼喎斜。此症多見於中風後遺證,或產後及其他疾病後期。臨證無寒熱可察,無風象可稽,依據既往症及所伴有的少氣懶言,身困嗜臥,面肌鬆弛,脈細舌淡,便可診為氣血雙虧證。氣分偏虧的宜補氣活血解痙,方選補陽還五湯送服二蟲散;血分偏虧的宜養血祛風,方選大秦艽湯;氣血雙虧的宜大補氣血,方選十全大補湯,或配合針灸治療。
  5. 風痰阻絡︰口眼喎斜,面肌麻木,語言不清,喉有痰鳴,舌體有僵硬感,脈弦滑或弦緩,舌苔白膩。素體氣虛,伏有痰飲,或氣鬱擾痰,痰動生風;或偶遇風寒,風襲痰動,風痰互結,流竄經絡,上擾面部,陽明絡脈壅滯不利,即可發生口眼喎斜。痰飲內伏,常見於形體肥胖,眼失神采,面色晦滯,或眼周暗滯,或眼胞虛浮,或面呈污垢不潔,舌體肥大,苔白滑潤等。臨證特點為:患側面肌麻木,有蟲行感,牙關緊,伴有頭暈,目眩,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愲等。治宜化痰祛風,開竅通絡,方選青州白丸子,或導痰湯加減。
口眼喎斜的治療,針灸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綜合古今醫家所取用的處方用穴,以下述兩類效果較好。
  1. 以面部六陽經脈流注的穴位為主;
  2. 面部以足陽明經與經筋的分布最廣,所以前人取穴以陽明經為主。
常用穴位是:頰車、地倉、水鉤、下關、四白、陽白、太陽、迎香、承漿、翳風、風池、合谷、攢竹等。常用透穴為:地倉透頰車,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睛明,迎香透四白,人中透地倉,承漿透地倉,其中以選地倉透穴為佳。但透穴切忌針尖透出皮外,更要嚴密消毒。

口眼喎斜在臨床上並不少見,經治療多能痊癒。若為病久體虛,氣血不足,當以益氣養血,息風活絡,補瀉兼施,勿過用風藥,恐其辛燥傷陰。需要息風止痙的,可在辨證施治基礎上,配服牽正散。若誤治失治,則面部難以復原,或繼發顏面肌肉痙攣、萎縮等症狀。前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觀察到口眼喎斜是中風先兆之一,因此積極治療口眼喎斜,不僅可以解除病人痛苦,而且對於中風的發生,有著積極的預防作用。

【文獻別錄】

  1. 《靈樞.經脈》篇:「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曰喎…」
  2. 《靈樞.經筋》篇:「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
  3. 《諸病源候論.風病諸侯》:「風邪入於足陽明、手陽明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喎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診其脈,浮而遲者可治。」
  4. 《景岳全書.非風》:「凡非風口眼喎斜,有寒熱之辨。在經曰:"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此經以病之寒熱,言筋之緩急也。然而血氣無虧,則雖熱未必緩,雖寒未必急,亦總由血氣之衰可知也。」
  5. 《醫林改錯.口眼歪斜辨》:「或曰:半身不遂,既然無風,如何口眼歪斜?余曰:古人立歪斜之名,總是臨症不細心審察之故。口眼歪斜,並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臉無氣,無氣則半臉縮小。一眼無氣力,不能圓睜,小眼角下抽,口半邊無氣力不能開,咀角上抽,上下相湊,乍看似歪斜,其實並非左右之歪斜。…」「又曰:口眼歪斜,盡屬半臉無氣乎?余曰:前論指兼半身不遂而言。若壯盛人,無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風邪阻滯經絡之症。經絡為風邪阻滯,氣必不上達。氣不上達頭面,亦能病口眼歪斜。用通絡散風之劑,一藥而癒,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為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