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重新認識中醫 » 把脈在把些啥?
作者︰沈藥子
【內容】

把脈又稱「切脈」、「按脈」,是中醫相當重要的診斷方式之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把脈只按大拇指後側的接近腕關節的動脈,此處在中醫典籍稱作「寸口」,又名「氣口」,即橈骨莖突內側的橈動脈(圖1)。而據中醫經典《內經》的記載,人體全身上下的重要動脈都可以把。中醫另一經典《難經》則偏好「寸口」脈。現代中醫師把脈亦多以「寸口」為主,「寸口」又均分為寸、關、尺三部。

圖1、寸關尺的位置
圖2、訂正《素問》脈位圖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脈博所反應的,也不僅僅是心跳的頻率而已。如自律神經、內分泌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脈管的緊張度與粗細。臟器功能的正常與否,亦會決定血管的內容物的濃度,進而反映在血管的充實與否。末梢循環的阻力大小亦會回饋至脈管血流的順暢度,從而產生出不同的動脈管擺動形態。因此,理論上,只要技術夠,單單從動脈的搏動即可提取出相當豐富的人體資訊。唯目前脈搏這塊仍是現代醫學的處女地。

把脈時,脈管及其上下左右的組織狀態都是觀察重點。包括脈管表面皮膚、附近組織的緊張度、溫度、粗糙或細膩程度,脈管的形狀、深度、粗細、軟硬、緊張程度,脈管內血液的充實度,脈管上擊的強度、脈搏頻率等等。又由於人體左右臟器的不對稱性,兩手的「寸口」脈所透露的資訊亦有不同。「寸口」脈既是人體的「全息元」,必然透露了全身的所有訊息,然而「寸口」脈動只在狹窄的指間,能從中汲取多少資訊,端視醫者的指下功力,就像學習點字一樣,必經長期「摸索」,提升指膚的敏感度,方有所成。醫者把脈時亦須排除雜念、用心觀察。一邊聊天一邊把脈的,不太可能搜集到太細的資訊。

「寸口」脈之所以成為中醫師偏好的把脈部位,乃在於它恰好是人體的「全息元」──人體的某一小部份即反映了全身的狀態。古人經由長期的實踐與歸納發現,「寸」段反映了橫膈膜以上的臟器狀態;「關」段反映了腹腔的臟腑狀態;「尺」段反映了骨盆腔內的臟腑狀態,兩手共六部,每部對應人體內的一臟,即時反映體內臟腑的狀態 (圖2)。比如說,正常脈象是舒緩的,若把到右寸浮緊,常代表患者受寒著涼了。正常脈象是寸關尺皆粗細均勻的,若把到左尺細無力,常代表患者的腎氣不足,骨盆腔必有虛弱的疾患。

和四診的望、聞、問相較,切脈絕對是最特別的,「寸口」猶如人體對外開啟的一扇窗口,讓醫師能清楚「瞧見」當下五臟六腑及邪氣的盛衰。望、聞、問則無切脈的即時與明確,因此,脈診在四診中常是最後決斷的關鍵。

【附註】

  1. 《內經》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氣口」即橈骨莖突內側的橈動脈,由此可知,據古人的經驗歸納,「氣口」的脈動反映著12經脈的盛衰,而經脈的盛衰又與臟腑的氣血的盛衰相藕合,故由「氣口」即可間接得知臟腑的狀況。證明方式:從針灸某經即能當下改變其相應寸口部位的脈象可得證。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