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中醫術語 » 何謂「中陽暑」、「中陰暑」?
作者︰沈藥子
【內容】

在中醫,中暑分為兩種︰

中陽暑

人在高溫環境中待太久或劇烈活動,全身大汗出,致體內水分、鹽分流失,肌肉不自主抽搐或疼痛,即「熱痙孿」。應立即移到陰涼處,給予水份、鹽份。

由於皮膚的大量微血管欲擴張以散熱,大量血液流到皮表,致腦部供血不足,出現暫時性暈眩,即「熱暈厥」。應立即移到陰涼處,若意識清醒可給予水份、鹽份,送醫治療。

若汗出過多,以致電解質大量流失、脫水,面色蒼白,虛弱,噁心、嘔吐,頭痛,體溫升高但通常不超過40℃,即「熱衰竭」。處理同上。

若體溫中樞失常,無法排汗,導致體溫飆高40℃以上,皮膚乾熱,頭暈,心跳過速,抽搐,甚至休克,即「熱中暑」,應立即降溫、送醫,稍一延遲治療即可能喪命。

中陰暑

天氣炎熱之時,人貪圖涼爽,吃、喝很多冰品冷飲,令胃腸內臟受涼,消化功能停滯,致腹脹,胸悶,噁心,腹痛,軟便或腹瀉。服用溫暖胃腸的中藥或薑湯可緩解。

也有因冷氣吹太涼,或裸體吹風扇,或洗冷水澡,致體表受涼,皮膚的微血管、汗腺因而收縮,散熱、排汗受抑,故會怕冷,但又覺得體內悶熱;肌肉受涼易緊縮,致肩緊,頭痛;體表微循環受阻,原本當發散出去的水氣停滯在皮表,故覺得身體沉重;原本全身暢通的氣機在體表受抑,以致人覺得疲倦。服用溫性解表中藥或薑湯即可緩解。

炎炎夏日,人們直覺是吃冰飲冷吹涼風,以為這樣可以對沖暑熱,殊不知,人是恆溫動物,體溫低於30℃即有喪命的風險,當冰冷一入口,唾腺受涼即不分泌唾液,冰冷一入體內,皮膚的微血管、汗腺即收縮不散熱,內臟一受冷即停止運作,當下那口冰涼過後,反而更口渴、更悶熱!而冰冷對人體的傷害卻是累積的。

最好的解暑之法反而是喝溫熱的水,可令皮膚的微血管擴張、汗腺打開,身體更容易散熱、和環境的溫熱達成平衡,反而不覺得熱,不信你可以試試。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