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穴名中府
別名府中俞、膺中俞、膺俞
國際代碼LU1
【類別】

肺臟募穴,《靈樞‧衛氣》:「手太陰…標在腋內動脈也。」馬蒔注:「即中府穴」;交會穴:《素問‧刺熱論》王冰注:手足太陰之會;《針灸甲乙經》作:手太陰之會,似有脫誤。

【釋名】

中,中焦之氣;府,聚集處。手太陰肺經稟受中焦水穀之氣,由此出中達表。《黃帝內經明堂》楊上善注:「府,聚也。脾肺合氣于此穴,故曰中府。」穴居前胸兩旁,故又名「膺俞」(《素問‧水熱穴論》王冰注)、「膺中俞」(《針灸甲乙經》)。

【位置】

中府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中府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華蓋)旁開6寸,與第1肋間隙相平的凹陷處。當肩胛骨喙突內下方,第2肋外緣,上距雲門1寸。
  • 《針灸甲乙經》:「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陷者中」;
  • 《千金要方》:「一云一寸六分」;
  • 《素問‧刺熱篇》王冰注:「在胸中行兩旁,相去同身寸之六寸」;
  • 《針方六集》:「俠任脈華蓋穴兩傍各六寸」;
  • 《針灸集成》:「在周榮上二寸,少外開三分」。

【解剖】

  • 肌肉:胸大肌、胸小肌;
  • 神經:鎖骨上神經中間支、深層內側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去、胸前神經外側支。
  • 血管:胸肩峰動、靜脈。腋靜脈由下外方而來,靠近腋窩內側壁向內行去,與穴位的矢狀軸相交叉。腋靜脈的外方有腋動脈及臂叢神經幹通行。

【操作】

略向外方斜刺0.5~1寸,注意不要傷及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幹。不可向內側肋間隙方向深刺,以免誤入胸腔損傷肺臟。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功效】

清宣肺氣,瀉胸中熱邪。

  • 古典:咳嗽、哮喘、氣逆、咳唾濁涕,咳嘔膿血、肺脹、肺癰、肺癆、胸痛、胸痹、胸滿、胸中熱、食噎不下、嘔逆吐酸、腹脹、寒熱煩滿、汗出、婦人吹乳、面腫、鼻塞、喉痹、癭瘤、肩背痛、皮膚骨痛。
  • 現代: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心絞痛、心肌梗死。

【配穴】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