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穴名復溜
別名伏留、復留、伏白、昌陽、外命
國際代碼KI7
【類別】

經(金)穴。

【釋名】

復,又作「伏」,隱伏;溜,流動。足少陰腎經脈氣至此深伏而行。穴後方當比目魚肌下端移行于跟腱處,故別名「伏白」(《針灸甲乙經》)。又當昌陽之脈(足少陰經在小腿部的支脈)處,故別名「昌陽」(《針灸甲乙經》)。

【位置】

復溜、懸鐘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復溜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小腿內側面,太溪直上2寸,跟腱前方凹陷處。

  • 《靈樞‧本輸》:「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
  • 《神應經》:「與太溪相直。」
  • 《針灸集成》:「在交信後五分,與交信平排。」

【解剖】

  • 肌肉:後方為比目魚肌下端移行于跟腱處;深層為拇長屈肌。
  • 神經:腓腸神經分支,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前方為脛神經。
  • 血管:深層前方為脛後動、靜脈。

【操作】

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理腸、益腎、利水、止汗。

  • 古典:水腫、腸鳴、腹痛、腹脹、腹瀉、骨寒、寒熱、汗出不休、盜汗、嗌乾、目䀮䀮、耳鳴、耳聾、消渴、失音、涎出、鼻中痛、四肢腫、舌卷不能言、腰脊痛、閃挫脊膂、浮腫、痿證、滯產。
  • 現代:腎炎、尿路感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足跟痛、腦外傷後遺症。

【配穴】

【附註】

靈樞‧本輸名作「復留」。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