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症狀自汗
【概念】

自汗,是指人體不因勞累、不因天然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藥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而言。

本症首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謂之「自汗出」。《三因方》載為:「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本症只討論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頭汗」、「手足汗」等)及「絕汗」均另立專條。

【辨證分析】

  1. 營衛不和︰汗出惡風,周身痠楚,時寒時熱,舌苔薄白,脈緩。由於素體表虛,衛氣不固,腠理失密;再因營陰不足,易感風邪,致使陰陽失調,開闔失司,故汗出後惡風明顯,周身痠楚,時寒時熱,舌苔薄白、脈緩為營衛不和之象。治宜調和營衛,方選桂枝湯
  2. 風濕傷表︰自汗斷續,汗量不多,惡風畏寒,肢體重著麻木,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脈浮緩或濡滑。多見感冒挾濕以及痹證等。正如《類證治裁.汗症》指出:"若失風濕相搏,時自汗出,惡風自汗"。由於風濕之邪侵襲肌表,傷及衛陽,或素體虛弱,復感風濕外邪,肌表受損,導致腠理時開時闔,所以自汗斷續,汗量不多,惡風畏寒,脈浮緩;風濕痹阻經絡,經隧失於通暢,則出現肢體重著麻木,脈濡滑;濕邪易致三焦失暢,牓胱不利而小便短少;舌苔薄白,為風濕侵襲肌表而無熱象。治宜祛風勝濕,益氣固表,方選防己黃耆湯加減。
  3. 陽明熱盛︰自汗頻出,汗量較多,高熱面赤,煩渴引飲,舌苔黃燥,脈洪大有力。為傷寒邪傳陽明之症,發病不拘於夏季;辨證要點是:大汗出而熱仍不解,兼有高熱煩渴、脈洪大有力等症,治療宜清熱瀉火,白虎湯之類。
  4. 暑傷氣陰︰自汗頻繁,汗量較多,煩渴引飲,胸膈痞悶,舌質紅,苔黃而燥,脈洪大無力。為傷暑氣陰虧耗之症,發生於夏季。辨證要點是:既有暑熱(發熱汗出)之徵,又有氣陰不足(口渴舌紅,脈雖洪而無力)的症狀,治宜清暑泄熱,益氣生津,方選王氏清暑益氣湯
  5. 氣虛︰自汗常作,動則益甚,時時畏寒,氣短氣促,倦怠懶言,面色㿠白,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緩無力。主要責之心肺。因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由於心肺氣虛,表衛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因而自汗常作。辨證要點為:自汗,稍動即出,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時時畏寒,氣短氣促,倦怠懶言,面色㿠白,脈緩滑無力。治宜補氣,固表止汗,方選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加減治療。
  6. 陽虛︰自汗動則加重,形寒肢冷,納少腹脹,喜熱飲,大便溏薄,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苔白,脈象虛弱。主要責之脾腎。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真陰而寓元陽,只宜固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在外,陰之使也。」若脾腎陽氣虛弱,陽不歛陰,則自汗出。其辨證要點是:除自汗外,尚有形寒肢冷,納呆便溏,腰膝痠軟等脾腎陽虛的見證。治療宜溫陽斂陰,方選金匱腎氣丸合補中益氣湯,配以煆龍牡、五味子等收澀歛陰之品。
自汗一症,表證、裡證、虛證、實證均可出現,正如《傷寒明理論》指出:「自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因此,自汗在臨床上,首先要辨明外感時病與內傷雜病的不同性質。前者多屬實證,後者多屬虛證,但以虛證為多見,也有虛實挾難之證,應辨別標本,權衡主次,辨證論治。

【文獻別錄】

  1. 《素問.陰陽別論》:「陽加於陰,謂之汗。」
  2. 《素問.經脈別論》:「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3. 《丹溪心法.自汗》:「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故陰陽偏勝所致也。」「自汗,大忌生薑,以其開腠理故也。」
  4. 《張氏醫通.雜門》:「自汗雖由衛氣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實關乎藏府蒸發使然,心之陽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出。」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