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小便疼痛
别名尿痛、淋
【概念】

小便疼痛,简称尿痛,指排尿时尿道发生刺痛、灼痛、涩痛、绞痛等,同时伴有小便淋漓不畅。

《素问》称小便疼痛为“淋”或“淋閟”。《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淋秘”。《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将“淋”分为“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又列“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血淋”、“寒淋”。《素问玄机原病式》称“小便涩痛”。《景岳全书.癃闭论治》则载有“溺管疼痛”。

本症与小便不利、小便不通不同。小便不利指尿液减少或无尿,不一定疼痛;小便不通指尿液排出受阻,无尿痛或仅有轻度疼痛;本症则强调排尿时尿道有疼痛感,部分病例可与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并见。

小便疼痛而见尿血者,一般把尿血时伴疼痛者归属本症,无疼痛者归属尿血。同样,尿液如泔浆而排尿疼痛者属本症(为“膏淋”),无痛者属小便浑浊。

【現代研究】

热淋常指急慢性泌尿系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其中以急性肾盂肾炎最具临床意义。其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腰痛,尿频尿急,肾区有叩击痛和压痛。对泌尿系感染初发者可用复方新诺明或氟哌酸。如全身及泌尿道症状较重者,可根据尿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采用静脉给药。如属急性重症性肾盂肾炎,以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联合用药。

血淋是以其临床特征来命名的,故其对应西医的多种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尿道综合征、膀胱癌等病症表现有膀胱刺激症状并伴有血尿者均属 "血淋" 范畴。治疗上西医主张慢性肾盂肾炎可根据尿液培养和药敏试验联合使用抗生素;尿道综合征可用抗生素、雌激素、强的松等药物疗法与尿道扩张、松解术等外科疗法;膀胱癌可结合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

膏淋相当于西医学的乳糜尿,其病因分为寄生虫和非寄生虫两大类,绝大多数是由腹部淋巴管或胸导管阻塞引起乳糜液不能进入乳糜池,而逆流入泌尿系统淋巴管,管内压力增高,破裂导致乳糜尿;另外,淋巴系统动力学改变也可导致乳糜尿。根据症状的轻重,可分别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劳淋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尿道综合征以及肾结核、膀胱结核而见小便滴沥不止者。

【辨證分析】

  1. 下焦湿热︰多见于"石淋"、"血淋"及"膏淋"等实证。临床表现为小便热涩疼痛,尿色紫红,或小便浑浊如泔浆;或小便挟有砂石,绞痛难忍,常伴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口苦口渴,纳食减少,大便不爽,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因多食肥甘,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注于下焦;也可因感受湿热外邪而致。症见口苦口渴、胸闷脘痞、纳减、大便不爽。尿痛表现主要有三种情况:
    1. 血淋:湿热下注膀胱,血热妄行致小便热涩疼痛,尿血;
    2. 膏淋: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故小便热涩疼痛而浑浊如泔浆;
    3. 石淋:湿热下注,尿液煎熬成石,故小便艰涩刺痛,挟有砂石。
    治疗应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情况辨证施治。血淋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选小蓟饮子;膏淋宜清热利湿、分清泌浊,方取萆薢分清饮;石淋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选三金汤。
  2. 心火亢盛︰表现为小便热痛,尿短黄,面赤咽干,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夜寐不安,舌尖红赤,苔蒉懆,脉数。因心火移热于小肠,小便热痛而短黄,常兼见口舌生疮、心烦不寐、舌尖红等症,尿痛一般较轻。治宜清心泻火,方选泻心汤导赤散
  3. 下焦血瘀︰属于"血淋'范畴。临床表现为小便刺痛或涩痛,伴小便浑浊、尿血、尿液呈紫黯或夹血块,少腹疼痛,肌肤甲错,口唇发紫,舌黯有瘀点,脉沉细涩。多因跌扑损伤、气虚血滞或寒邪入侵以致少腹瘀血内结,血不循经而尿血,膀胱气化失司则尿痛,特点为小便刺痛、涩痛,无尿道灼热感,伴有少腹胀痛、肌肤甲错、口唇紫黯、舌有瘀点、脉沉细涩等症。治宜温阳化瘀通淋,方选少腹逐瘀汤酌加木通、金钱草之类。
  4. 肝气郁结︰临床表现为小便涩痛,刺痛,头晕目眩,口苦,胸胁胀满,少腹胀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舌质青,苔薄黄,脉弦。因恼怒伤肝,肝气不疏,郁而化火,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涩痛,特点为尿痛以涩痛为主,多见于壮年气盛之人,常因恼怒而诱发,伴见头痛、目眩、口苦、脘腹满闷。治以疏肝理气通淋,方选沉香散;如肝火炽盛,则宜疏肝理气、清热通淋,方选丹栀逍遥散酌加冬葵子、海金沙等。
  5. 肾阴亏虚︰可贝于"血淋"、"膏淋"等虚证。临床表现为小便热痛,伴有尿血或小便浑浊,头晕耳鸣,咽干颧红,潮热盗汗,腰酸腿软,舌红苔少,脉细数。多由房室不节或热病伤阴,酿生内热,影响膀胱气化,致清浊不分而为"膏淋";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为"血淋"。二者均属虚证,尿痛一般较轻,虚火盛者小便有灼热感,兼见咽干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等症。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
本症实多虚少,故常重视实证而忽视虚证。《景岳全书.淋浊》谓:“然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而痛涩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此即“气淋”虚证,当责之中气不足,特点为小便涩痛有迫切感,伴见脾虚气陷之证,治宜补中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本症为里症,《内科学.淋证》(各级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按之临床实际,淋证畏寒发热往往与小便涩痛同时并见,乃湿热熏蒸,邪正相争所致,与一般表证发热不同,不必一见发热恶寒,即用辛散之剂,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而劫伤营分,引起尿血加剧之弊。如淋证确由外感诱发,证见发热、恶寒、咳嗽、流涕者,自可适当配合运用疏风解表之剂表里同治”。

【文獻別錄】

  1.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2. 《医宗必读.淋证》:“冷淋者,寒客下焦,水道不快,先见战寒,然后成淋。”
  3. 《中医临证备要.小便刺痛》:“一般外感发热和阴虚内热证中,也有尿时灼热微痛感觉,量少色黄,不作淋证看待。如高热时出现,可在处方内酌加滑石、通草,湿温证加茵陈、车前,阴虚证加生地、知母。”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