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四肢瘦削
別名脫肉
【概念】

四肢瘦削是指上、下肢由於某種病因引起的肌肉萎縮的症狀。

《內經》有「脫肉」、「肌肉削」、「肌肉萎」、「破䐃脫肉」、「大肉陷下」的記載,即是指肘、膝、髀等高起處肌肉嚴重萎縮,及腿、臂、臀部肌肉明顯消瘦的病證。

《素問.陰陽別論》中尚有「風消」,係指因熱極生風,陰精虧損,肌肉消鑠,發為全身消瘦,而不獨四肢瘦削的病證。

《金匱要略》一書中亦有「消鑠肌肉」的記載,乃指熱盛耗傷津液而肌肉消鑠。其中「酸削」是指肌肉萎縮又有痠軟的症狀。

瘦削與肉痿不同,瘦削專指肌肉萎縮;肉痿是以痿軟無力或癱瘓為主要表現的。後世文獻常論及「羸瘦」、「尫羸」,乃全身瘦削,神形俱衰之症狀,不獨指四肢。

【辨證分析】

  1. 脾胃虛弱︰多見於青少年,四肢瘦削,以肩臀部為明顯,上肢無力,下肢行走如鴨步,足踝內翻或外翻,足背呈弓形,面色蒼白,神疲倦怠,納食少馨,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細軟。多因飲食不節,後天失調,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以致水榖精微不能充養四肢肌肉而造成。《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不得稟水榖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本證常見於挑食納呆之青少年。脾主四肢,脾運不健,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納食少馨,四肢無力,中氣不足,故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細軟。治宜補益中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2. 腎精不足︰多見於嬰兒,肌肉瘦削,手不能舉,足不能立,發育緩慢,智力低下,常伴五遲(立遲、行遲、齒遲、髮遲、語遲)、五軟(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症,舌淡苔白,脈沉細。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哺養失宜,導致腎精不足,髓海空虛,正氣虧損,影響嬰兒生長發育,造成四肢瘦削,五遲五軟,智力低下等症。治宜補腎填精,方用加味六味地黃丸加減。若後天調攝確當,注意護養,積極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3. 肝腎陰虛︰肌肉瘦削,四肢無力而顫抖,步履踉蹌,筋惕肉瞤,甚則語言蹇澀,吞咽時見嗆咳,腰痠腿軟,頭暈目糊,五心煩熱,夜寐不安,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多因素體陰虛,或其它疾病後,重傷陰血,以致肝腎不足。肝藏血而主筋,腎藏精而主骨,肝腎陰虛則筋弱骨痿,四肢肌肉瘦削無力;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化風掉動,故筋惕肉瞤,四肢顫抖;足少陰腎陘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故腎陰虧損,造成語蹇而吞咽困難;腎虧則腰府空虛,陰虛而生內熱,故腰痠,五心煩熱,夜寐不安,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育陰潛陽,方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加減。若陰虛及陽;方用虎潛丸加減。
  4. 脾腎陽虛︰肌肉瘦削,四肢無力,肌冷形寒,大肉脫陷,耳鳴耳聾,腰痠腿軟,遺精陽萎,溲清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脈沉遲。多因素體虛弱,或其它疾病後,重傷陽氣,以致脾胃陽虛。脾主運化,腎主溫煦,脾運失司則無以輸布津液,腎陽不足則無以溫騰蒸煦,津液不能滋養四肢肌肉筋骨,造成肌肉瘦削或大肉脫陷,四肢無力,耳鳴耳聾,陽萎遺精,腰痠腿軟;陽虛則外寒,故形寒肢冷,溲清便溏,舌淡胖,脈沉遲。治宜溫補脾腎,方用金匱腎氣丸加人參、白朮、淮山藥等。
  5. 氣血兩虛︰肌肉瘦削,面色蒼白,神疲困憊,頭暈眼花,心悸氣短,自汗盜汗,納食少進,舌淡少苔,脈微細。多係上述諸證的進一步發展,即氣虛及血,陽虛及陰,由於陰陽互根,氣血相關,後期常致氣血兩虛。而見肌肉瘦削,四肢無力,頭暈眼花,神疲困憊,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舌淡少苔,脈微細等症。治宜大補元氣,滋養陰血,方用人參養營湯。
肝腎陰虛與脾腎陽虛四肢瘦削:二證的相同點是腎虧,但一以陰虛為主,重在肝腎;一以陽虛為主,重在脾腎。且多見於青壯年。這和腎精不足四肢瘦削之稟賦不足,發於嬰兒有顯著區別。而脾腎陽虛與脾胃虛弱的辨證,前者可見形寒肢冷,小便清長,陽萎遺精等陽虛的表現;後者則見納減神疲,聲低懶言等氣虛的表現。

四肢瘦削以虛證為主,體虛則外邪易侵,往往形成虛中夾實的證候。不及時清除外邪,亦可加劇本症的發展。

此外,《素問.痿論》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治療原則,不僅適用於針刺,對內科臨床亦有指導意義。蓋脾胃健則化源自足,氣血旺則痿證及削肌瘦削可癒。

【文獻別錄】

  1. 《中醫臨證備要.四肢消瘦》:「四肢局部肌肉消瘦,常見於痿證,如鶴膝風,等…。凡重病久病,發現臂部、脛部大肉瘦削,古稱䐃肉脫,為不治證候之一。」
  2. 《中醫臨證備要.消瘦》:「形體日漸消瘦,常見於虛損病證,因脾主肌肉,應結合主證培養中焦氣血。」
  3. 肌肉消瘦,以四肢大肉盡脫為最嚴重…。婦女無病而形消骨立,《東醫寶鑒》曾經特別提出,認為亦由氣血不充,用人蔘煎湯送服榖靈丸。」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