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吐蚘
別名吐蛔、嘔蟲
【概念】

蚘即蛔,吐蚘,係指蛔蟲從口中吐出。

《內經》稱蛔蟲為「長蟲」,如《素問.咳論》曰:「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靈樞.厥論》篇又稱蛔蟲為〝虫加有〞,並記載了其致病的症狀。《金匱要略》有吐蚘之稱。《證治準繩。稱為「嘔蟲」。

腹內有蛔蟲,若胃寒或胃熱,或胃腸寒熱交錯等因素,則迫使蛔蟲從口中吐出。《景岳全書.嘔吐》曰:「凡吐蚘者,必因病而吐蚘,非因蚘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蚘,而但治其所以吐則蚘自止矣」。

【辨證分析】

  1. 胃寒︰吐蛔,脘腹隱隱作疼,喜熱畏寒,口淡,四肢不溫,便溏。舌質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胃散寒、胃暖則蚘自安,方選理中湯烏梅丸
  2. 胃熱︰吐蛔,喜冷惡熱,煩渴,消榖善飢,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脈洪數。治以清胃瀉火,火清則蚘自靜,方選抽薪飲。
  3. 寒熱交錯︰吐蛔,時煩,得食則嘔,或煩悶嘔吐,時發時止,手足厥冷,口乾苦。舌苔黃白。本證多為腹中有蛔蟲寄生,再由於外感誤下,或過食寒涼等,致使胃腸寒熱交錯,蛔被其擾,上竄從口而出。其症狀特點為得食則嘔,時煩,以及上熱下寒(口乾口苦,或咽喉痛,惡心欲吐,兼見泄瀉肢冷等症。)或上寒下熱(惡寒、惡心嘔吐,舌苔白,兼見腹脹便秘,小便赤澀等症。)之寒熱交錯症狀。治以驅寒清熱、安胃制蚘,方選烏梅丸加減。

【文獻別錄】

  1. 《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治》:「蚘厥者,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
  2. 《沈氏尊生書.嘔吐噦源流》:「吐蚘則為胃中冷。大凡蚘見苦則安,見椒則伏,貝酸則不能咬。」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