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腹滿
別名腹微滿、腹脹滿、腹滿痛、腹硬滿
【概念】

腹滿,係指腹中有脹滿之感而外無脹急之象而言。

本症首見於《素問.刺熱篇》與《六元正紀大論》。《素問.大奇論.玉機真藏論》中的「少腹滿」,《陰陽應象大論》中的「中滿」,《異法方宜論》中的「滿病」,以及《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中的「腹氣滿」均屬於腹滿的範疇。《傷寒論》、《金匱要略》亦有此症名。《傷寒論》並將腹滿程度較輕者稱為「腹微滿」,腹滿而兼脹者稱為「腹脹滿」,兼痛者稱為「腹滿痛」或「腹滿時痛」,兼腹部板硬者稱為「腹硬滿」。

本症與心下痞、胸悶往往同時出現,易於混淆。心下痞主要表現為心下痞塞脹滿不適,病變在心下胃脘部分;胸悶則主要表現為胸部憋悶難受,病變在胸廓部位,而腹滿的病變部位則在胃脘以下的大腹部。

單腹脹大、腹中積聚、臍腹絞痛、小腹痛等,在臨床表現中雖可兼有腹滿,但單腹脹大與腹中積聚,腹中可捫及包塊等有形之物;臍腹絞痛、小腹痛則以疼痛為主要特徵。此外,婦女經、帶、胎、產的病變中亦可兼有腹滿症狀。但均不屬本症的討論範疇,謂參閱有關條目。

【辨證分析】

  1. 寒濕內聚︰腹部滿脹,按之不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大便泄瀉,或脘腹疼痛,口渴不欲飲,舌苔白膩,脈弦緩。係寒邪直中入裡,或久居卑濕之地,或進食冷飲不潔之物,內外相合,寒濕侵犯中焦,脾胃升降失調,發為腹滿。因寒濕為陰邪,凝滯中焦則腹滿;困阻脾胃,濁陰不降則惡心嘔吐;清陽不升則大便泄瀉;氣機不暢則脘腹疼痛;脾胃不得舒展則食慾不振;口渴不欲飲,舌苔白膩,脈弦緩均為寒濕內聚之徵。寒濕內聚者宜溫化寒濕,方選胃苓湯厚朴溫中湯合方化裁。
  2. 脾胃虛寒︰腹中滿脹,乍作乍止,乍輕乍重,喜暖喜按或進熱飲、熱食則舒,神疲乏力,納榖呆滯,舌胖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遲。由於脾胃素虛,中陽不振,加以過食生冷肥甘,或過用寒涼藥物,以及大病失調,久病失養,致脾胃虛寒,發為腹滿。因中虛內寒,非一日可復,故腹滿乍作乍止,乍輕乍重,且得暖得按或進熱飲熱食則舒;中虛則氣血生化不足,故神疲乏力;化源不足則氣無力提挈臟腑,故有內臟下垂;脾虛則不運,胃虛則不納,故納榖呆滯;舌胖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遲,均為脾胃虛寒之徵。宜溫補脾胃,方選理中湯或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3. 濕熱蘊結︰腹滿而脹,脘痞嘔惡,心中煩悶,口渴不欲多飲,時時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係感受外邪,或素嗜厚味、酒酪、五辛之品,脾胃受傷,健運失職,濕熱內生不攘而致。因濕熱交阻於內,氣機升降失職,則腹滿而脹,脘痞嘔惡,大便溏泄。熱鬱於內,則心中煩悶;濕熱相兼,則口雖渴但不欲多飲;濕熱互結,膠粘膩滯,雖時時汗出,而邪仍難解;濕熱下注則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濕熱之徵。治宜化濕清熱,方選王氏連朴飲
  4. 宿食停滯︰腹滿脹痛,噯腐吞酸,或厭聞食臭,或大便泄瀉臭如敗卵,舌苔厚膩,脈沉滑。由於飲食自倍,飢飽失宜,腸胃乃傷,難以磨榖,食榖停滯不化而成。因宿食停滯,氣機不暢,故腹滿且痛且脹;飲食在胃中滯留不化,胃失和降則噯腐吞酸,或厭聞食臭;脾不健運則大便瀉臭如敗卵;舌苔厚膩,脈沉滑為宿食停滯之徵。治宜消食導滯,方選保和丸
  5. 實熱內結︰腹滿不減,減不足言,或硬痛,或繞臍疼痛,大便秘結,手足濈然汗出,潮熱譫語,脈沉實,或遲而有力,舌苔黃燥或焦裂起刺。多見於外感熱性病的發展過程中。由邪熱入裡,壅滯腸胃,與腸中糟粕互結,阻於腸道,大腸傳導功能障礙而成。大腸傳導受阻,胃腸氣機不能順降,故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無形之邪熱與有形之燥矢互結於內,故腹滿脹痛;腑氣不通,則大便秘結;四肢皆稟氣於胃,熱熾陽明,故手足濈然汗出,裡熱熾盛,擾亂神明,故潮熱而譫語;舌苔黃燥或焦裂起刺,均為邪熱壅盛,傷津耗液之徵。臨床以腹滿位於整個腹部,硬脹而且痛,或繞臍疼痛,必兼大便秘結等為特點。其治療,宜瀉下熱結,方選大承氣湯
寒濕內聚腹滿與脾胃虛寒腹滿:二者主要鑒別點在於寒濕內聚之腹滿,按之不減,且伴有嘔惡泄瀉,脘腹疼痛,舌苔厚膩等症;而脾胃虛寒之腹滿,則喜熱喜暖喜按,且伴有神疲乏力,內臟下垂,舌苔薄白等症。二者雖均為寒,但前者屬實,後者屬虛。

二者主要鑒別點在於:濕熱蘊結之腹滿而脹,且脘痞嘔惡,口渴不欲多飲,大便溏泄,舌苔黃膩;而宿食停滯之腹滿脹而痛,且噯腐吞酸,口臭,厭食,大便瀉臭如敗卵,舌苔厚膩。

腹滿一症,有寒、熱、虛、實、食之分,臨床可結合證、因、脈、治的特點,加以鑒別。

【文獻別錄】

  1.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三焦病者,腹氣滿。」
  2. 《證治匯補》:「氣脹者,七情鬱結,胸腹滿悶,四肢多瘦。」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