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暈厥
【概念】

暈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時方蘇為特徵的一種症狀;醒後無失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後遺症。

《內經》中的「薄厥」以及後世的「鬱冒」、「氣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酒厥」、「昏厥」、「昏暈」、「昏仆」等皆屬暈厥範疇。

暈厥與「神昏」不同,後者為持久而不易復蘇的神志昏亂。暈厥與「眩暈」有別,眩暈是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不定,甚則不能站立,但無神志不清。癇證之昏仆,雖然移時逐漸蘇醒,但發則四肢抽搐,口眼相引,牙關緊急,口吐白沫,與暈厥不同,應與區分。

【辨證分析】

  1. 氣虛︰突然昏暈,面色㿠白,氣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脈沉弱。每因元氣虧耗,致使陽氣消乏,宗氣下陷,脾氣不升,則突然昏仆;多誘發於煩勞過度(勞則氣耗),或悲恐之時(悲則氣消,恐則氣下),;主要表現。血屬陰,陰血不足,血不上承,則面色蒼白,唇淡無華,是脈沉弱或結代,甚則脈微欲絕,治在補氣回陽,方用回陽救急湯
  2. 血虛︰突然暈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呼吸緩慢,目陷無光,舌淡,脈細數無力。由大崩大吐,或產後、外傷失血過多,以致氣隨血脫,神機不運。多見於突然站立或坐起,或失血之後。氣屬陽,陽氣虛弱,失於溫煦,則四肢厥冷;不能衛外,則自汗出;宗氣下陷,則呼吸微弱,短氣不足以吸,或氣息將停,醒後語聲低怯;氣不帥血,血脈凝澀,則面唇青紫;故四肢厥逆,汗出粘冷,氣短息微,面唇青紫等症,是主要見症。二者舌脈亦不相同。眽細如絲或細數無力,重則浮大中空。治當益氣歛陰,補養氣血,方用生眽散或人參養榮湯加減。
  3. 血氣上逆︰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隻手握固,呼吸氣粗,面赤唇紫,舌紅或紫暗,脈沉弦。每因惱怒傷肝,氣機逆亂,血隨氣升,並走於上,擾亂神明。《素問.生氣通天論》:"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是情志過極,氣逆血升,屬於實證;病人體質壯實,發病急驟,突然昏仆。見有牙關緊閉,胸滿氣急,四肢厥冷,面赤唇紫等表現。蘇醒後往往哭笑無常,且情志改變之時,反復發作。而舌紅或紫暗,脈沉弦;治在疏肝降逆,活血通瘀,方用通瘀煎合逍遙散
  4. 陰虛肝旺︰頭暈目眩,急躁易怒,眩仆不語,面紅目赤,四肢顫抖,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由謀慮太過,憂鬱不決。暗耗肝陰,或腎陰素虧。不能養肝,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肝陽上亢,發為暈厥。為陰虛陽亢,屬於本虛標霣。病人體虛羸弱,平素頭脹耳鳴,兩目乾澀,面頰潮紅,盜汗遺精,每逢情緒激擾而誘發暈厥。二證之舌與脈亦不相同。舌光無苔,脈弦細數。治宜育陰潛陽,補益肝腎,方用知柏地黃丸
  5. 痰濁上蒙︰突然暈仆,不知人事,喉有痰鳴,鼾聲如鋸,嘔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膩,脈弦滑。是由於痰濕素盛,復因惱怒,氣逆痰壅,清竅被蒙。治宜行氣豁痰,方用導痰湯
  6. 暑邪中人︰卒然昏倒,氣喘不語,身熱肢厥,冷汗不止,面色潮紅或蒼白,牙關緊或口開,舌紅而乾,脈洪數或虛數而大。因暑邪內襲,熱鬱氣逆,閉塞清竅,擾亂神明。瘀濁上蒙暈厥,發病前多有先兆症狀,如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動則眩暈更劇,或惡心嘔吐,頭重如裹,繼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間痰鳴,呼吸氣粗,口角流涎,後漸蘇醒,暈厥一般不重,但易反復。而暑邪中人暈厥,多在炎熱酷暑之日,或高溫作業之時,突然暈厥。病人牙關緊閉,身熱面赤,甚則譫妄,脈洪數。若內閉外脫,還可見有面色蒼白,冷汗不止,四肢厥逆,撒手口開,脈虛數大。治宜辛涼開竅,方用紫雪丹;內閉外脫者,當應脫閉兼治,方用生脈散白虎湯加減。
暈厥一症,雖然見於多種證候,但總的來說,不外乎虛實二證。實證者,大凡氣盛有餘,氣逆上衝,血隨氣升,或氣逆挾痰,或暑邪鬱冒,致使清竅閉塞,發生暈厥。虛證者,多因氣血不足,清陽不展,血不上承,精明失養所致。實證則形體壯實,氣壅息粗,口噤握拳,脈沉實或沉伏。虛證則體虛羸弱,目陷無光,面白息微,汗出肢冷,舌淡,脈微或細數無力。《證治匯補.厥症》:「厥而口噤牙閉者,實厥也。厥而口張自汗者,虛厥也。」實證暈厥,治宜祛邪醒神開竅;虛證暈厥,治在補養氣血以挽厥逆。

【文獻別錄】

  1. 《醫貫.主客辨疑》:「有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出汗過多,血少氣并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寒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
  2. 《景岳全書.厥逆》:「酒厥之證,即經所云熱厥之屬也。…輕者猶自知人,重者卒而運倒,忽然昏憒,或躁煩,或不語,或痰涎如涌,或氣喘發熱,或咳嗽,或吐血。但察其大便乾燥,脈實喜冷者,此濕熱上壅之證,宜以抽薪飲之類,疾降其火。」
  3. 《證治匯補.厥症》:「蚘厥者,其人素有食蚘在胃,又犯寒傷胃,或飢不得食,蚘求食而上攻,或外感證不應發汗而妄發其汗,以致胃氣虛寒,蟲上入膈,舌乾口燥,漱水不咽,煩躁昏亂,手足厥冷,不醒人事,甚至吐蚘,宜理中安蚘漡。」
  4. 《景岳全書.厥逆》:「色厥之證有二,一曰暴脫,一曰動血也。凡色厥之暴脫者,必以其人本虛,偶因奇遇而悉力勉為者有之,或因相慕日久而縱竭情欲者亦有之,故於事後則氣隨精去而暴脫不返,宜急搯人中,…隨速用獨參湯灌之,或灸氣海數十壯,以復陽氣,庶可挽回。」
  5. 《石室秘錄》:「人有小解之時,忽然昏眩而倒者,亦陰陽之氣脫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