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頭重
別名頭沉
【概念】

頭重是頭部沉重的一種自覺症狀,俗稱「頭沉」。

《靈樞.終始》篇說:「病生於頭者,頭重」。後世皆沿用這一名稱。

在臨床上,頭重症常與頭痛、頭暈並見,本條只討論以頭重為主症者。

【辨證分析】

  1. 風濕上蒙︰頭沉而痛,如有物裹,陰雨轉甚,鼻塞惡風,身重痠困,胸悶脘滿,舌苔薄膩,脈浮緩或濡。本證起於感受外邪,《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陰之勝,…濕氣內鬱,…頭重,…。"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沉降,風挾濕邪上蒙,清竅為之阻滯,則頭部沉重昏痛,邪在肌表,肺氣不宣則鼻塞不暢,衛氣被遏,則惡風而身重痠困,陰雨濕重,則病情加劇,因其病在表,則病程短暫,邪滯胸脘,則作滿悶;苔薄膩,脈浮緩皆風濕在表之象。治宜祛風勝濕,方用羌活勝濕湯解表祛濕,若濕邪內阻脘胃,惡心嘔吐,可加厚朴、蒼朮、半夏理氣和胃,燥濕健脾。
  2. 濕熱上蒸︰頭部沉重,兼有脹痛,午時加劇,面赤身熱,心煩胸悶,不欲飲食,小便深黃,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外感濕邪化熱,或夏季感受暑濕為患,或因脾胃不健,濕邪內聚,鬱而化熱,濕熱上蒸,清竅被遏,則頭部沉重脹痛而面赤。《素問.刺熱篇》說:"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身熱。" 臨床見頭重脹痛,午後為劇,面赤身熱,溲黃,舌黃膩等症。治宜清熱化濕,方用清空膏治之。若熱盛於濕,壯熱口渴,煩躁不寧,頭重而痛,應清熱為主,兼以化濕,方用石膏白芷湯。
  3. 痰濕阻滯︰頭重頭暈,耳鳴嗜睡,晨起較甚,胸脘痞悶,惡心吐涎,精神不爽,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本證多因飲食不節,過食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而生痰,屬實。痰濕上犯,阻遏清陽,則頭部沉重,頭暈耳鳴。痰濕內阻,則作痞滿鬱悶,嘔惡吐涎,嗜睡,苔白膩,脈濡滑。治宜燥濕化痰,方以二陳平胃湯、半夏天麻白朮湯
  4. 中氣虛弱︰頭部沉重,悠悠忽忽,病程較長,或有空痛而暈,面色不華,神疲乏力,納減便溏,舌淡有齒痕,脈緩無力。此證多因過於勞倦,傷耗元氣;或平素體弱,中氣虛衰,清陽不升,則覺頭部沉重,悠悠忽忽,空痛頭暈,屬虛;脾胃氣虛,運化無力,則納減便溏;氣血虛弱,故面色不華,舌淡有齒痕,脈緩無力。治宜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升舉清陽。
濕熱上蒸頭重與風濕上蒙頭重:二者多由外邪引起,但後者為在表,故有惡風。

痰濕阻滯與風濕不同者,彼為在表而惡風,此為痰濕內阻而無表證。其與濕熱相別者,彼見濕挾熱邪而面赤身熱,此則並無熱象。痰濕阻滯以頭重頭暈,脘悶吐涎為特點。

頭重一症,有虛有質,其虛者多起於過勞傷氣,或久病之後,元氣虛衰,清陽不升而覺頭重。實者必有濕邪為患,濕性粘膩沉著,上犯頭部則如有物裹頭,頭脹而沉重,往往兼有胸脘滿悶,嘔惡吐涎,苔膩脈滑。實證頭重又有風濕、濕熱、痰濕之別,只要抓住證候特徵,不難鑒別。

【文獻別錄】

  1. 《靈樞.經脈》篇:"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
  2. 《症因脈治.濕痰》:「濕痰之症,身發寒熱,面目浮腫,惡寒頭重。身痛不能轉側,嘔吐惡心,煩滿不渴。」
  3. 《嵩崖尊生書.頭分》:「頭重,...多中於氣虛之人,氣虛則天地鬱蒸之氣,升騰於上,籠結不開,雖寒天值之,亦覺溫暖,故頭重為濕熱。」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