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面色白
【概念】

患者面部缺乏血色而發白稱為面色白,此為營血不榮於面所致,主要見於虛寒證與血虛證。《素問.五臟生成》篇:「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靈樞.五色篇》:「白為寒。」「以五色命臟,…白為肺。」《靈樞.決氣》篇:「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證治準繩.察色要略》說:「白色屬肺金,主氣血不足也,乃手太陰肺經之色。」這些論述基本上概括了面色白的臨床意義。由於造成營血不能上榮於面的原因不同,所以面色白又有面色淡白、面色無光、面色蒼白等區別。

【辨證分析】

  1. 血虛︰面色淡白,形體消瘦,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經行量少,唇舌色淡,脈弱。多因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或失血過多,造成血虛失榮所引起的。《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說:"白色者,亡血也。"此證面色淡白無華,伴有消瘦,眩暈,心悸,失眠,肢麻,唇舌色淡,脈弱等表現。治宜補血,方選四物湯加味。
  2. 陽虛︰面白無光,倦怠無力,少氣懶言,形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尿清便溏,唇舌色淡,脈虛弱,若兼見尿少浮腫則面白而虛浮。緣因陽氣不足,不能鼓舞血運所致。其鑒別點在於:面白無光,伴有倦怠乏力,形寒肢冷,尿清便溏等陽虛內寒的表現。苦陽虛水濕不化,則兼見虛浮,甚則伴有尿少浮腫。治宜溫補陽氣,方選右歸飲加減,若水濕不化者,治宜溫陽利水,方選濟生腎氣丸加減。
  3. 陰寒內盛︰面色蒼白,腹痛劇烈,惡寒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臥,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而滑潤,脈沉遲。陰寒內盛是裡寒證,寒主收引,經脈凝滯,所以兼見腹痛劇烈,尿清便溏,脈沉遲等症。治宜溫中散寒,方選附子理中湯化裁。
  4. 外感風寒︰面色白,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外感風寒證是外寒侵襲,衛陽被鬱所致,所以兼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脈浮緊等症。治宜辛溫解表,方選麻黃湯化裁。
  5. 陽氣暴脫︰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汗清稀而涼,四肢厥冷,口不渴或喜熱飲,踡臥神疲,脈微欲絕。為陽氣大虛而暴脫所致,所以兼見大汗淋漓,汗清稀而涼,踡臥神疲,脈微欲絕等症。治宜回陽救逆,方選四逆湯參附湯化裁。
  6. 真熱假寒︰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惡熱,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絳,苔黃乾,脈沉數有力。真熱假寒面色白是由於內熱過盛,陽氣鬱閉於內,不能布達於體表所致,即"陽盛格陰"之證,故除見面色蒼白,手足厥冷的假象外,尚有不惡寒反惡熱,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絳,苔黃燥,脈沉數有力等裡真熱的表現,治宜清熱生津,方選白虎湯化裁。
面色白之診斷,除以上諸項鑒別外,還需注意其光澤,白而明潤含蓄為佳,白而枯槁顯露者為無胃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說:「白如枯骨者死;…白如豕膏者生。」又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因此,臨床上面色白的辨證,必須把顏色和光澤結合起來考慮。

【文獻別錄】

  1.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2. 《證治準繩.察色要略》:「白色,…肝病見之難治。…若白而黑、白而黃,相生,吉也,若白而赤,相克,則凶矣。凡傷寒面白無神者,發汗過多,或脫血所致也。」
  3. 《四診抉微.望診》:「肝王西方,屬金而色白,白為虛為寒。有悲愁不樂,則色白,有脫血、奪氣、脫津液,則色白。」
  4. 《中醫臨證備要》:「面色白如紙,則為心氣垂危。」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