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症狀少氣
【概念】

少氣,又稱「氣少」,是指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的一種虛弱不足的症狀。

在中醫古代文獻裡,認為「少氣」與「短氣」不完全相同。如《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說:「短氣者,氣短不能續息也;少氣者,氣少而不能稱形也。」《雜病廣要》在分析兩者病機的異同時說:「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故短氣;又肺虛則氣少不足,亦令短氣。」而少氣「此由臟氣不足故也」。即「短氣」有虛實之分,其虛者與「少氣」無異,為氣虛所致;其實者為「氣逆不通」,可歸屬於「氣喘」。本節擬將前者歸入少氣條一并討論。

【辨證分析】

  1. 熱傷氣陰︰多見於外感熱病後期,熱退後而少氣懶言,疲乏,羸瘦,微喘,汗出,口乾,溲黃,便乾,苔薄少津或無苔,脈細數;或暑季傷暑,少氣疲乏,身熱汗多,口渴、心煩等。本證多為邪熱入於肺胃,傷氣耗陰而致。臨證多見兩種情況:一為外感解後,肺胃餘熱內蘊、津氣受傷。如《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并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二是夏季為暑邪所傷,傷氣耗津,症見少氣,倦怠,身熱不揚,煩渴喜飲,汗多,溲黃等。治以清肺胃、益氣津,方選竹葉石膏湯加減;如係暑熱為患,治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選清暑益氣湯
  2. 脾氣虛︰少氣懶言,飲食少思,倦怠,大便溏薄,面色萎黃成㿠白,舌胖嫩,脈虛或濡。多因素質虧弱,或久病傷脾等而脾氣虛弱,運化無權,水榖不能化生精微,氣無所生,故見少氣,並且有脾氣虛弱之表現(食少,倦怠懶言,便溏等)。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脾氣虛少氣治以補益脾氣,方選六神散或補中益氣湯
  3. 心氣虛弱︰少氣,心悸,自汗,心神恍惚,精神疲乏,少寐或寐後易醒,舌質淡,脈虛弱。心為君火,其氣蕃茂一身,若因體質虛弱,或久病,或思慮傷神,勞心過度等,致心氣虛弱,出現少氣,見心悸、汗出、煩躁失眠等症狀。治以補益心氣,寧心安神,方選安神定志丸或炙甘草湯
  4. 肺氣虛︰少氣、自汗、語音低微、呼吸微弱無力,動則氣促、疲乏、面色㿠白、常易犯感冒咳嗽,舌質淡,脈虛軟。證由久患肺病,或久咳傷及肺氣;或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體質羸弱,而致肺氣虛弱不足。肺主氣,司呼吸,肺氣虛則少氣息微。如《雜病廣要》:「肺主於氣而通呼吸,臟氣不足,則呼吸微弱而少氣。」《雜病源流犀燭》:「肺藏氣,肺不足則息微少氣。」辨證要點:語聲低微,聲短息微,動則尤甚。患者易罹患感冒咳嗽,不耐邪侵,且發病較常人為重。治療宜補益肺氣,方選補肺湯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
少氣一症主要病因是「臟氣不足」,大多得之於久病之後,氣分大虛。臨床辨證時,除必有氣虛證候外,因所屬臟氣不同,表現也同中有異。如心氣虛者多伴心悸、失眠等;脾氣虛者多伴納呆、腹脹、便溏等;肺氣虛者多發生於久咳之後,常伴咳嗽等症;至於熱傷氣陰少氣,常發生於熱病或中暑之後,可資鑒別。

【文獻別錄】

  1. 《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2. 《雜病源流犀燭.少氣》:「少氣,肺腎二經病也。…腎虛則氣無所生,既不克壯氣之原。肺虛則氣無由藏,又不克充氣之府。曰少者,猶言所剩無多,虛虛怯怯,非如短氣之不相接續也,知此,則少氣可得而治矣。宜四君子湯、人參黃耆湯、益氣丸。」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