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導覽
症狀潮熱
別名日晡潮熱、午後潮熱
【概念】

潮熱是指發熱盛衰起伏有定時,猶如潮汐一般。

本症《傷寒論》稱「日晡潮熱」,後世又有「午後潮熱」之說。臨床表現不同於一般的發熱。若一日數發,即為發熱,不屬潮熱範圍。

瘧疾的發熱雖然蓄作有時,但是寒熱往來,交替出現,而潮熱則是但熱不寒,兩者不難區分。

【辨證分析】

  1. 陽明腑實︰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腹部硬滿疼痛,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或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舌苔焦黃,脈沉實。多由表邪不解,入裡化熱,與腸中有形之邪相結,遂成「胃家實」。陽明氣旺於申酉(下午4-8時之間),故見日晡潮熱之證。《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提示潮熱為陽明腑證已成,可予攻下。其辨證要點:發熱以傍晚為甚,熱勢旺盛而汗出,兼有燥屎內結(腹滿拒按,便秘,舌苔焦黃)的症狀。治宜攻下泄熱,隨熱結的輕重方選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2. 陰虛血虧︰午後或夜間潮熱,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心悸盜汗,消瘦神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多由素體陰虛或汗、吐、下、亡血、亡津液之後,陰虧氣燥,虛火上炎所致。《素問.調經論》曰:「陰虛則內熱。」可發於各種慢性病,或急性熱病後期,亦稱「骨蒸勞熱」。其特徵是:午後潮熱,兼見虛火上炎(顴紅,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脈細數)的症狀。治宜滋陰養血清熱,方選清骨散當歸白芍等。
  3. 脾胃氣虛︰上午潮熱,下午熱退或午後發熱,少氣懶言,神疲肢軟,自汗,面色㿠白,舌淡嫩,脈虛細弱。多發生於成人,多由勞倦內傷,飲食失節,中氣不足而下溜,陰火上乘土位而致。《素問.調經論》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榖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亦即東垣《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所說「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一般在上午發熱,下午熱退,亦有午後發熱者。兼見其它氣虛(氣短懶言,倦怠自汗)的症狀。治宜甘溫除熱,方選補中益氣湯
  4. 暑熱傷氣︰多為小兒疰夏發熱,或早熱暮涼,或暮熱早涼,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納呆神倦,舌苔膩,脈細數。乃是小兒在夏季的常見症,秋涼可自行緩解。多為小兒疰夏的臨床表現,蓋小兒陰氣未充,陽氣未盛,不能耐受暑熱熏蒸,氣陰受損,故見潮熱,又稱「夏季熱」。成人亦間或有之。《丹溪心法.中暑》:「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痛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兩症的鑒別要點是:是早熱暮涼,或暮熱早涼,兼見暑熱傷氣(口渴欲飲,體倦神疲)的症狀,治宜清暑益氣,方選王氏清暑益氣湯
  5. 瘀血︰午後或夜間發熱,咽噪口乾,漱水不欲咽,腹中癥塊,或身有痛處,甚則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舌見瘀斑或青紫,脈細澀。午後或夜間潮熱,熱象為低熱,多由跌打損傷,寒凝氣滯,血熱妄行等影響血運,滯而成瘀,瘀血內鬱化熱所致。其特徵是:午後或夜間潮熱,兼見瘀血內結(身體有固定痛處或癥塊,肌膚甲錯,舌有瘀斑或青紫)的症狀。治宜活血化瘀清熱,方選血府逐瘀湯製大黃丹皮等。
潮熱一證,多屬裡證,但有虛有實,實證潮熱多由於外感,發熱較高,熱退不清,到一定時間復又上升;虛證潮熱,多由於勞倦內傷氣血虧損,發熱較低,或僅自覺發熱,病情纏綿。然實證久延亦可致虛,因此,不少潮熱常是急性熱病的後遺症。臨床辨證必煩抓住潮熱的特點,並結合病史及兼證進行辨析。

【文獻別錄】

  1.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2. 《雜病證治準繩.寒熱門》:「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即是發熱;非潮熱也。」
  3. 《雜病廣要.內因類》:「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幅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也,涼膈散、天柴胡輩下之;若胃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尪臝,病雖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有每遇夜身發發微熱,病人不覺,早期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朝用加味逍遙散,暮用六味丸,不應,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