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五臟六腑並不全等於肉質臟器

中國古代有解剖學嗎?古代粗淺的大體解剖只到了「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程度,你劃開肚子,看到了器官,從體表到體內各種結構的連動順序,大致可以猜測出器官的粗淺功能,比如,切開大體,看到從嘴巴接著一條管子到胃腸,那胃腸應該是負責消化的吧;看到肺臟,裡面都是空氣,那肺應該是負責呼吸的吧。但活體臟器的微細的機能卻是肉眼看不到的,現代醫學還需借助高科技才能發現許多內臟微細的生理機能,例如肝臟能產生凝血因子、讓血管破裂的出血能快速止住;又如心房壓力過大時會釋放利鈉肽促腎臟排尿以減壓,這些在肉眼等級的大體解剖都是無法得知的。

所以,粗淺的解剖只能得知最粗淺的臟腑機能,其它難以肉眼直接觀察到的微細機能對於古人就像黑箱一樣,在古代只能靠長時間、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從活體的觀察,從對抗疾病的過程中,物理治療(如針灸)或藥物治療的結果,甚至從打坐練氣等等途徑,累積經驗,逐漸推論出臟腑的微細功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古典生理論述。

不諱言,這樣的古典論述和當代醫學的發現並不十分吻合,例如,古典中醫的「腎臟」具有泌尿、生殖等機能,但當代醫學發現,腎臟僅有排尿功能,即便是腎上腺也沒有生殖機能,所以中醫的「腎臟」其實已將其機能擴大到了卵巢、睪丸,但中醫是錯的嗎?現實是,腎衰竭的患者泰半會有勃起困難、性慾減弱、不孕等問題,這代表腎臟和生殖是有某種緊密聯繫的,也代表中醫的先輩們在無高科技的輔助下,居然僅由體外的種種線索就能推論出「腎臟」與生殖機能的密切關聯,令人驚嘆!

又例如,古典中醫的「脾臟」具有「運化」的功能,中醫的脾臟其實是指胰臟(pancreas)而非spleen,「化」就是消化飲食,「運」,後世的解釋是運送營養到全身。當代醫學發現,胰臟確實能分泌多種酵素幫助腸子消化食物,還會分泌賀爾蒙調控血糖進入體細胞,但並不包含「運送營養」的功能。現實是,腸道吸收的營養是經過心臟與循環管道推送到全身細胞的,但若把古典中醫的「運」理解為「運營調控」,也就是胰臟「調控」養份(特別是血糖)進入體細胞,那就合理了,畢竟古人無現代科技的幫助,能推理到此已經很令人驚艷了。至於消化,肝臟分泌的膽汁也幫助脂肪的消化,所以中醫的「脾臟」其實還涵蓋肝臟的部份功能。

古典中醫還認為肝臟有「疏泄」的功能,即保持全身氣機的疏通暢達,這包括情緒的舒暢、氣血的暢通、消化系統的順暢運作等等,若「疏泄」的功能不正常,在情緒是容易鬱悶,氣血不暢通就容易脹、痛,消化系統不順暢就會脹氣、便秘。然而,現代醫學發現,肝臟並無上述的功能,反倒是自律神經系統具有這種週身都能調節的特性,所以中醫的肝臟的「疏泄」功能其實涵蓋了自律神經的大部分機能。肝臟在五行的屬性是「木」,是體內最大的臟器,也是儲存、調節物資的要塞,自律神經系統的屬性也是「木」,主要也是調節機能,因此將兩者綁定在一起也算合理。

古典中醫認為心臟藏「神」、脾臟藏「意」等等,「神」和「意」看起來都是精神活動現象,怎麼可能藏在內臟裡?至少,現代醫學不這麼認為。但有趣的事情來了,據統計,接受換心手術的患者中,有1/10出現性格改變現象,換心人繼承了心臟原主人的部分性格或習性,甚至有換心案例居然想起了捐贈者的名字,並且找到他的家屬。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蓋里·希瓦茲經20多年研究調查總結,人類的心臟可能有「思考和記憶功能」;2022年,科學家發現了人類的大腦與心臟之間存在「量子糾纏」現象。這些是否即中醫的「心藏神」的證據?

中醫發現採用「疏泄」方式改善胃腸機能,可以讓患者鬱悶的心情得到緩解,最有名的成方是逍遙散,這處方名稱是不是很顧名思義?解剖學家發現,胃腸之中遍布有約1000億個神經元,形成人體的「腹腦」,它不需聽從大腦指揮也可自行發號施令、指揮胃腸蠕動,它與大腦也有著超乎想像的互動與聯繫,當胃腸機能差時,它透過迷走神經反饋至大腦的訊息常可引起恐懼、抑鬱等負面情緒,當它偵測到好「味道」時,也會刺激人的食慾,讓人感到愉悅,這是否即中醫的「脾藏意」的證據?

所以,中醫的五臟六腑並不完全指的是實質的臟器本身,它有時還包含了與該臟器屬性相關或緊密聯繫的其它生理機能,就像腎臟本身沒有生殖機能,但它卻與生殖機能緊密綑綁著。因此,五臟六腑更像是代表一群相關生理機能的符號,若能這樣看待中醫的五臟六腑的符號,就不會一頭霧水了。古人在簡陋的環境下還能開發出這樣的醫學理論,應該感到自豪和讚嘆,後輩自應當秉持古人的精神,將中醫理論進一步完善、發揚光大!

從體表的徵象窺探內在的臟腑機能

粗淺的解剖只能大致瞭解臟腑的粗淺功能,無法得知更微細的功能,所以,活的人體內部對於古人更像個黑箱。理論上,雖無法直接觀察到黑箱內的運作細節,透過觀察黑箱外的種種徵兆、跡象,也可能分析、推理出黑箱內可能隱含哪些功能、機轉。例如,平常人即便不懂他人的心思,也可從他的言行舉止略窺一二。茶壺裡的水燙不燙看不到,但可用手背探探茶壺的外表間接知道;又像挑西瓜,雖看不到西瓜內部,但有經驗的人會透過輕扣西瓜外表,聽回音品質判斷西瓜好不好。物理學有門「日震學」就是透過觀察太陽表面的溫度變化推算太陽內部的實質。所以,科技不足以看到臟腑內在的微細功能,並不代表醫學止步於此,古人另闢蹊徑,發展出「透視」體內臟腑機能之法。

古人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與經驗的累積之後發現︰某些體表的組織與某些內臟存在有較密切的聯繫,從它們也可蒐集到可反映內臟榮枯的資訊,例如眼、筋、指甲、乳頭等,和肝臟的榮枯有密切關聯;又例如,呼吸、鼻、皮膚、毛髮等,和肺臟關聯。人體是個全息元,人體之中還存在許多小的全息元,它們都能反映體內狀況,例如面部、舌面是全息元,用於把脈的橈骨莖突的動脈也是,藉由肉眼的觀察,手指的切脈,可以蒐集到更多關於人體內臟活動的資訊,再加上與患者的溝通,以上即構成完整的資訊蒐集SOP ─ 望聞問切

就像山體內含蓄的水源會從山外某處湧出、形成泉水,泉水和山體內的水是一體的,山體內蓄水的盈虧會直接反映到山體外的泉水的榮枯。內臟雖在人體內,無法直接被觀察到,但藉由可直接觀察到的外在組織反映的種種徵兆,可往內回推內在的臟腑機能,這就是中醫師的「透視術」。

舉個例子,一患者主訴失眠,此外還提到,舌頭容易破,容易心煩,小便很黃。醫師根據患者描述症狀、及偏紅的舌頭、及跳得快的脈象,就能大抵推斷患者已處於「心火亢盛」證,這是種心的陽氣過度亢奮的系統失衡態,於是給予「清心火」的藥方;若患者回診時,各種症狀基本消失,即表示「心火亢盛」的病態系統已經恢復平衡,之前的推斷也是正確的。

中醫診斷出的是系統級的宏觀病態,治療的也是宏觀的病象而非單一症狀。往往,看中醫想治A病,卻連B病也跟著一起好了,此即治標與治本的差別。

五臟六腑各自可再分陰陽

古人發現,人體是個太極,其中的每個臟腑也都是個小太極,都可各自再分陰陽,例如胃陰、胃陽、心陰、心陽等等,皆可採同樣的太極邏輯去操作、處理。所以,太極系統具有碎維 (fractal) 的特質,太極的邏輯、操作具有與細節、尺度無關的普遍性。

五臟六腑之間還有交互作用

「臟」「腑」除了本身機能會失衡、處於「病態」之外,「臟」「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有時,某「臟」或某「腑」的機能過亢或過低,也會影響另一組「臟」或「腑」的機能,中醫稱作臟腑之間的相生、相剋,「相生」是促成的蓋念,是你好我才好,你不好我難過;「相剋」是制衡的概念,是你太過會壓制到我,你不足、我反過來逼迫你。另闢文章再敘。

小結

古人在簡樸的研究環境背景下,經長期的探索、實踐、與經驗的累積,得到兩種成就︰
  1. 歸納出內在臟腑的生理機能,當代還可藉由各門科學與現代醫學的種種發現,讓它更臻完善。
  2. 發現從體表徵象回推體內臟腑狀態之法,開發出中醫「透視」人體的技術 ─ 望聞問切。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