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會把喉嚨裡的異常分泌物稱作痰,這是狹義的痰,在中醫還有廣義的痰,泛指體內所有病理性的、較濃稠的液體,順帶一提,病理性的、較清稀的液體則稱作「飲」,通常合稱「痰飲」,泛指體內各種病理性的液體。
從「痰」的造字就可看出古代醫學家的高度智慧,「痰」這個字是由「疒」與「炎」組成,兩個「火」構成的「炎」暗示火氣太大,也就是「過度的火氣」引起的病理性產物。「火」係指細胞的氧化產能,人體的運作需要適當的火氣,若體內的火氣太旺,燃燒過速,產生過多的代謝廢物來不及排出,也會堆積在循環管道,形成廣義的「痰」,在古人的直觀概念就是「煉液成痰」︰體內過旺的火氣把體液都烤灼成濃稠的痰液了。啥時會火氣太旺?(1)過度操勞這個肉體︰就像過度燃燒、運轉的機器,體內會產生過多的代謝廢物,不休息、廢物來不及代謝掉,堆久堆多了就成痰;(2)外來的邪氣感染︰人體會奮力運轉、調度大量資源與邪氣對抗,也會大量生成代謝廢物,而受感染、發炎的組織也會產生病理性分泌物,這些都是「痰」,感冒、喉嚨發炎的痰就是其中一種。
相反的,若體內的「火」氣太小,氧化產能不足,也就是氣虛或陽虛,身體無足夠的動力推動體液及進行各種代謝,原本在循環管道正常流動的液體就容易停滯不前,形成較清稀的「飲」,原本該被細胞利用的物資也因代謝低落而在循環管道四處堆積,形成較稠的「痰」;這些「痰」、「飲」都會影響血液、水液的流通,阻礙細胞的運作,對身體不利。
五臟有病都可能產生痰飲,例如︰痰或飲都停留在循環管道內,影響血液及水液的流通,然而,比起清稀的「飲」,濃稠的「痰」的阻滯力更強、會增加血液水液的黏稠度、更難被體內分解排除、更容易成為致病因素,「痰」阻塞在哪裡、哪裡就生病,例如塞在腦神經之間可引起神智昏頓,甚至發癲、發狂,稱作「痰迷心竅」;痰塞在腦血管內可令腦細胞停擺、壞死,半身不遂;痰濕阻塞在消化系統可影響胃腸的蠕動,令人惡心、嘔吐;痰阻塞在胸腔氣管內則胸悶喘咳;脂肪瘤在中醫名為「痰核」,也是種「痰」的積聚。許多疑難怪病也常與痰的阻塞有關。
痰又可依其來源、結果給予不同的分類、命名,有因病而生痰的,例如風痰、熱痰、寒痰、燥痰、濕痰;有因痰而致病的,例如痰火、痰包、痰核、痰瘧、頑痰、宿痰、伏痰等。